29、第 29 章
每個地方的土壤和气候都不一样,适宜种的水果也各不相同。
李秀琴只知道這個国家叫良国,在整個国家的西北角。至于這個国家有多大,她根本无从得知,自然也沒法跟前世作对比。
她這几天带着闺女在村裡逛了一圈,发现几家院子裡种着紫柰,柿子树,葡萄,枣树。
许是沒怎么打理,结的果子都不如前世甜。
倒是林晓想出了個法子,“咱们去集市,把本地产的水果全都买来尝尝,看看哪种好吃,咱们就花高价移栽回来。”
李秀琴眼睛一亮,欣然同意。买来的水果還可以存在地窖,留着女儿慢慢吃。
林满堂披着夜色回来了将带回来的铜钱倒进箱子裡,這些全是借来的。除了他大哥的二十吊钱,有七家借了钱,其中有五家是贩卖過他家凉粉,每家借了两三吊。他大伯家借了五吊钱。
這裡加起来有十八吊钱,再加上他大哥的二十吊和关屠夫的五吊场地费,一共是四十三吊钱。
林满堂喜滋滋看着媳妇女儿,“你们看咱们村還是有人情味儿的吧”
林晓竖起大拇指称赞道,“爹,看来你卖凉粉挣钱,让大家对你刮目相看了。”
原先她爹名声那么差,可是现在连砖瓦房都盖上了,他名声也跟着洗白不少。
林满堂哭笑不得。這倒霉孩子,竟說实诚话。
李秀琴噗嗤一声乐了,太好笑了,她男人原本想跟女儿炫耀自己人品好,沒想到被女儿大喇喇戳破。
老林,你不知道你這副身体原先是啥人品啊懒得连油瓶都不扶的主儿。大家肯借钱,還不是看在凉粉挣钱的份上
林满堂羞得满脸通红,轻咳一声,掩饰自己的尴尬,“這些人眼光不错,人也实诚。咱们以后可以带他们养猪。”
李秀琴点了点头,“下回去集市,你记得买些白纸,我给缝個本子。咱们把各家借的钱都记下来,以后好還人家。”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光靠脑子记,很有可能会记错。
林满堂点头。
李秀琴又将之前跟女儿商量移栽果树的打算說了。
林满堂也觉得這主意不错,只是女儿說的高价移栽,他不是很认同。
家裡的钱本来就不够,十亩坡地都种果树,全花高价移栽,那得花多少钱。
他仔细想了想,“不如咱们先每样果树都移栽一两棵回来。剩下的咱们明年开春买果苗”。
李秀琴也觉得买果苗更省钱,劝女儿道,“对,你爹說得在理,明年开春样样都要花钱,咱们還是省着点花吧。”
林晓经父亲這么一說,也觉得全移栽不现实,便也点了点头。
现在這天气正适合移栽果树,林满堂打算明儿就带妻女去赶集。
正是秋收的季节,瓜果梨桃全部到了成熟期。
集市离得并不远,林满堂一家三口也就沒早起赶着坐关屠夫的牛车。
乡下的集市非常热闹,林晓這些天待在村裡闷得不得了,看到這么多卖好吃的摊子,根本走不动。
夫妻俩宠女儿,女儿但凡看上什么东西,二话不說掏钱给她买。
沒一会儿,她就买了好几样吃食,边吃边逛。
走了沒一会儿,她视线停留在一处摊子前,上面摆着各式各样的头花。
穿越前,林晓为了节省時間考個好大学,头发剪得很短,早上起床都不用梳的那种短发。
现在就不一样了,她是长头发,最近她娘不用卖凉粉,作息不再颠倒,她娘每天早上都给她梳不同发型,让她過足了瘾。
美中不足的是家裡只有红头绳。
看见几朵头花,她忍不住停了下来。
李秀琴看着這些造型简单的头花,脑子裡突然冒起個念头。虽然她不会绣花,但是她可以画些新鲜花样啊。她前世看的那些电视剧裡面,那些女明星戴的头花可比這些漂亮。
李秀琴心裡有了主意,便拉着女儿一块挑几個适合小孩戴的头花,“多少钱一個”
那摊贩见她衣着打着补丁,想来不是有钱的主儿,倒也沒多要,“三文一個。”
李秀琴给女儿买了两個一模一样的头花,朝着女儿的两個小揪揪比划,让林满堂看,“怎么样好看嗎”
這几個月,好吃好喝养着,女儿比刚开始胖了一点,再配上這粉色头花,显得娇俏可爱。
林满堂心裡油然生出老父亲的满足感,不自觉
跟着点头,“好看。”
他闺女就是漂亮,长得像他。
只是看了眼女儿身上灰扑扑的衣服,他暗自皱了皱眉,就是這衣服太寒酸了。要是换上粉色衣衫才好看呢。
李秀琴付了钱,拉着女儿到旁边卖布的摊位。她挑了十来种布,问店家,“我能不能每样只要三尺”
店家点头,“可以。”
林满堂听到她每样只要三尺,以为媳妇不懂做衣服需要多少布,扯了下她袖子,压低声音提醒道,“三尺太少了,咱闺女這身高起码得五尺。”
李秀琴愣了一下,随即反应過来,摇了摇头,“不是啊,我不是给闺女做衣服的。”
林满堂微怔,“买布不做衣服,你打算做什么”
李秀琴小声道,“這布摊上的布浆太厚了,看着耐磨,也不容易变形,但是不适合咱闺女穿。我打算做头花卖。”
林满堂恍然。原来是這样。
买完布,李秀琴又去买了笔墨纸砚,除了纸,其余三样她要普通的。即便如此還是花了两吊钱。
再往前走了几步,有個小贩冲大伙吆喝,“南边来的木棉哟,今年刚上的木棉花。”
李秀琴停下脚步,“我听說這边冬天很冷的。冰能结两尺多厚。咱们多买些木棉,每人做件棉衣穿吧”
林满堂点头,问价格。
小贩笑道,“看您实在,每斤十八文。”
李秀琴咋舌,“這么贵”
小贩苦着脸,“哎哟,這位大姐,就這還贵啊。咱這北方长不了木棉,我這可是大老远从南方运過来的。也就挣個辛苦钱而已。”
林满堂手揉了揉木棉,“這样吧,一斤十七文。我要五十斤。”
小贩大惊,居然遇到個大主顾。
李秀琴瞪圆眼睛,“买這么多”
林满堂算给她听,“咱们做完棉衣,還得做棉鞋。家裡棉被也该换两床新的了。再加上我娘,還有岳父岳母那边也得送八斤。”
這么一算五十斤倒是将将够。
林满堂与小贩讨价半天,最终以十七文的单价,要了五十斤木棉。
买好的木棉抬到关屠夫的车上。然后三人开始办正事。
从头走到尾,看到卖水果就到摊前买下一個果子。尝過是甜的,林满堂就会多买。
一圈逛下
来,三人已经买了整整一麻袋水果。
不過数量虽多,品种却不多,只有梨子,桃子,柿子,山楂這四样。
林满堂笑道,“有两家不打算再种梨树和山楂,明儿我就找人跟我一块去挖。桃子和柿子,人家不卖。”
林晓觉得种类太少了,“爹,咱们要不要去县城看看”
林满堂一怔,李秀琴笑道,“是啊,等种完小麦,移栽完梨树和山楂,咱们去县城看看吧。這边布太厚了,咱们去县城买些柔软的细麻做外衣。”
原身的衣服太過粗糙,李秀琴直到现在都觉得不舒服。可是谁让家裡缺钱呢,她也只能先忍着。
她忍得了粗布,却受不了冻。
刚逛了一圈,沒看到有卖成衣的,要不然她還真不想现在就进城。
林满堂觉得现在就买新衣服太招眼了,“进城可以,但是還是别买新衣服了。咱们把木棉塞进旧衣服就行。”
李秀琴知道他在担心什么,“那衣服太粗糙了。沒事儿,我在棉袄外面套一件罩衣。不会让人看出来的。”
林满堂想想也行,便也沒再反对。
买完东西,林满堂又去买了些麦种。因为他家是沙土地,土壤保水能力相对于比较差,一亩地要播25斤到30斤的种子才可以。
林满堂便买了一百五十斤。
林满堂扛着麦种,李秀琴和林晓抬着一袋水果到关屠夫那边,对方看到他们,笑道,“买這么多果子啊”
林满堂笑了,“吃不完放地窖裡,留着明年吃。”
关屠夫点了点头,“是啊,等入了冬,孩子沒什么好吃的,留些果子也能甜甜嘴儿。”
等关屠夫将猪肉卖完,一家三口搭着他家的车一块回了村子。
回村后,林满堂去地裡撒种,李秀琴则把自己前世见過的花样画给女儿看,让女儿帮忙完善。
花饰不像家具,需要画得很精细,炭笔太软,根本画不了,林晓便找了一只鹅毛当笔,蘸着墨汁一点一点勾勒。
她画出来的发饰图案比李秀琴的好看多了。
画了数十张后,李秀琴琢磨怎么用它挣钱。林晓提了個建议,“娘,反正你也不会做。不如找村裡手艺好的人帮忙,然后给她们工钱。”
李秀琴想了想,决定接受女儿
的提议。
她去老宅找大嫂,想跟她打听村裡谁针线活最好,却不想刘翠花根本不在家。
林老太站在门口,“你有事找她啥事啊”
李秀琴沒奈何,笑问,“娘,咱们村谁针线活最好啊”
林老太狐疑地看着她,“你问這個做什么”
以婆婆這性子,要是知道自己找人做头饰,少不得骂她败家。李秀琴为了耳根子清净,信口胡诌,“這不是晓晓已经七岁了嘛,您也知道我手艺不太好,我就想找人教她。名师出高徒嘛。”
這话倒也在理,林老太当即就道,“咱们村针线活最好的就属村长她闺女,那绣活是真的好。听說她绣的帕子一個就能挣二钱银子呢。要不然你提些东西去他们家,让她教教晓晓呗。反正她俩年龄不大,兴许人家真能教。”
李秀琴一听让女儿学這個,就不乐意了。是,她承认刺绣挺好看的。可那玩意多费眼睛啊。搞不好,等年纪大了,就成瞎子。
想当初为了不让女儿近视,她和相公费了多大的力气,叮嘱女儿坐姿。
她又怎么可能明知道那刺绣伤眼睛,還让女儿学呢。
她拧眉,“刺绣太难了,晓晓连针都沒拿過,冒冒然就学刺绣不适合。娘,還有其他人嗎”
林老太一想也是,還沒学会走就先跑,那不得摔跟头啊,她细想了下,“那就是村长的侄女桂香了。她娘以前是個绣娘,她那绣活才是一绝呐。”
說到這裡,她又暗暗羡慕,“也因为她有這手艺,哪怕她沒爹,将来照样能嫁进刘家村。你呀,只要教会晓晓這门手艺,将来她到了婆家,也沒人敢拿捏她,准保错不了。”
這才是亲奶奶說的话,虽然她不可能让女儿学這個,但是李秀琴心裡還是暖暖和和的,她记在心裡,跟林老太扯了几句,就告辞离开了。
她回了自己家取了布,林晓一個人在家闲着无聊,闹着也要去,李秀琴便牵着女儿的手一起去了村长家。
桂香娘改嫁后,村长就将桂香接到她家。桂香凭着自己的手艺,每天做绣活,在村长家過得還算不错。
李秀琴把自己的来意說了,村长媳妇当即迎她进来,“你呀,别這么客气,咱们都是一個村子,你
家裡忙,以后有需要只管来找桂香。”
李秀琴应了,进了屋,她才知道桂香只是個十岁的小丫头。
在前世,這個年纪的丫头只能算是小学生,沒想到人家居然都会做衣服了。
這也太能耐了吧
桂香和春娘坐在堂屋做绣活,两人见客人登门,站起来打招呼。
村长媳妇招呼李秀琴看两個孩子的绣活,特别骄傲道,“這俩孩子也不爱出去玩。平时在家沒事就做绣活,挣些体已钱。”
两個绣样刚起個头,還沒有成形,但李秀琴還是夸赞了几句,两個小丫头羞得满脸通红。
村长媳妇招呼李秀琴坐下,两人聊了一会儿家常。林晓乖乖巧巧站在边上。
闲聊几句,李秀琴步入正题,“大姐,你应该也听說我家男人为了养猪到处跟人借钱的事了吧”
村长媳妇点点头,“是啊。”
李秀琴重重叹了口气,“夏天咱家卖凉粉挣了些钱,他就以为自己了不得,闹着非要养猪。十头牛都拉不住。为了养猪,他把全家借了個遍。多少人劝他,他就是不听。哎,家裡刚盖了房子,他又在外头拉外债,真是愁死我了。”
村长媳妇少不得宽慰她几句,“也不能這么說。养猪虽然挣不着大钱,但是养好了也能挣些小钱。最重要的是他肯干。”
李秀琴像是被她這话安慰到了似的,“是啊,我也只能這么想了。”她解开包袱,从裡面取出几块布,“這不,我跟闺女在家裡琢磨想做個新头花挣点钱好贴补家用。可是你也知道我們不擅长针线活,我這不就来找桂香和春娘了嘛。”
村长媳妇呆了呆,合着這两口子都不靠谱。
這新头花是那么好想的嗎再說了,這新头花要是挣不着钱,可咋整
李秀琴似是猜到她所想,“我也不让两個孩子白帮忙。我给她们工钱,每人每天按照五十文。您看怎么样”
村长媳妇倒吸一口凉气,這工钱可不低啊。
桂香和春娘也齐齐回過头来,很是心动的样子。
村长媳妇试探道,“這要是卖不出去,怎么整”
“沒事儿,卖不出去,我就自己戴嘛。”李秀琴无所谓地摆了摆手。
村长媳妇放心了,“那行,你告诉两個孩子
吧,看看這新头花怎么做。”
李秀琴把女儿画的图拿出一张给她们看,“你们看看会不会做”
這图沒有颜色,但是线條流畅,花朵逼真,花样娇艳精致,又很特别,让人一看就很喜歡。
就连村长媳妇都看呆了,“哎呀,這图谁画的怎么這么好看”
李秀琴看着女儿笑道,“我女儿瞎画的。”
村长媳妇拉着林晓的手,立刻赞不绝口,“哎哟,晓晓居然有這本事,将来能当個小才女呢。”
林晓羞得小脸通红。
李秀琴谦虚道,“都是农村姑娘,啥才不才女的。胡乱画画呗。”
她看着两個小姑娘,“怎么样能做出来嗎”
春娘从未做過头花,摇了摇头。
桂香眼睛直勾勾看着画样,掐着手指,好半天才点了下头,“我试试看吧。”
李秀琴便将布料交给桂香,让她自由发挥。
小姑娘动作麻利,很快便裁好了小块,然后穿针引线,手指灵动,很快做好一個小花朵。
這花朵与图样上的一模一样。接着她又用同样的方法做了好几個,然后缝制在同一块布上。
完全绽放的花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叶子,流苏坠子,搭配在一起,就好像折了一枝盛开的花枝。
几人都看呆了,“這也太好看了吧”
李秀琴看着這画也很满意,這花式還原了十成十,這姑娘可真是個天才。
李秀琴笑道,“就是這样,你先紧着這裡的布做。能做几個就做几個。做好了,我来拿。”
桂香点了下头。
李秀琴要回家做饭,林晓不急着走,“娘,我想留在這儿看她们怎么做。”
李秀琴揉揉她脑袋,“行。”
等李秀琴离开了,林晓凑到桂香面前,看她动作熟练缝制花朵,眼睛一眨不眨盯着,“桂香姐,你好厉害啊”
桂香耳朵羞得通红,抬头瞧了她一眼,又继续手上的动作。
村长媳妇笑道,“你要是喜歡,也可以過来跟你桂香姐学。将来也能给你爹娘一人做身衣服。”
林晓认真想了下,老实摇头,“我不行。我一拿针,手就抖。”
虽然她现在胖了一点,但是之前亏损得太厉害,手时不时還是会抖一下。
刺绣這种精细活,
她根本干不了。
她說的是事实,但村长媳妇被她這憨傻的样子逗得忍俊不禁,“你這孩子太实诚了。這话可不能漏出去,要不然以后可找不到婆家了。”
林晓想說她才不要那么早就找婆家呢。又觉得不能拂了人家的好意,便点头应了两声。
春娘在边上认认真真绣花,林晓這個土包子,又瞧直了眼,“春娘,你真棒”
春娘面皮薄,听她夸自己,心裡美,面上也带了几分笑意,“我平时在家做绣活,你做什么呀”
林晓坐到她边上,“到处玩。”
她把前阵子上山摘野果的事儿說了。
春娘听得出神。她娘从小就叮嘱她,她的手是拿针的,一定要好好保护。這么好玩的事儿,她可从未有過。
她心裡羡慕,也知道她娘不可能同意她上山摘野果,便让林晓多說些。
林晓滔滔不绝把外面好玩的事情讲给她听,春娘眼睛亮晶晶,就连桂香都竖着耳朵,听着外面的趣事。
村长媳妇轻声咳了咳,林晓讪讪住了嘴,春娘忙收起心神,低头继续绣花。
村长媳妇见女儿心思不在绣活上,便道,“你這一边干活一边說话,回头戳破手指就不好了。你歇会儿吧。好好陪晓晓讲话。”
春娘眼睛亮了下,翘起唇角,放下针线,帮桂香裁布,边听林晓讲外面的事儿。
林晓也在旁边帮忙,三個孩子一边做头花,一边聊天,沒一会儿,三人就熟悉起来。
林晓问她们,“你们天天闷在家裡做绣活,不无聊嗎”
春娘趁她娘不注意,悄悄点了下头,桂香却摇头,“不无聊啊。做绣活可以挣钱,将来有大用的。”
說完,耳朵都红了。
林晓心裡惊叹,這古代姑娘可真早熟。
作者有话要說:棉花在汉朝才被引入到我国,在尚书中就有记载,海南岛的部落向汉武帝进贡棉花,因为棉花柔软御寒,成为了贵族的专享,他们制作成为一种叫做白叠子的衣物用来御寒,但是却远远沒有推广种植。
直到唐朝,棉花才在政府的推动下开始大范围种植,但是却远远沒能达到供应大部分百姓所需,那时候的棉衣仍然是士族才可以享有,到了明朝,棉花经過不断的改良,产量逐渐变高,朱元璋大力推广下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才作为最平常的御寒衣物走入寻常百姓家。
本文故事背景在南北朝开始前都一样,后面就全变了样。良国時間线相当于是宋朝,但是许多背景都是我自己私设的。:,,
:https://www.biziqu.cc。:https://m.biziq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