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義淵源小考】三民族主義和共產主義
孫中山先生創立的三民主義,作爲中國傳統文化之進步成分同西方文化先進成果相糅合和的成功典範,擘畫出中國繁榮興盛的美好願景,爲無數仁人志士所篤信。然而,三民主義並非一創立就名揚天下,景從如流,亦非開始就聲勢浩然,應者雲集。三民主義從一普通理論發展成爲時代先聲,由涓涓細流匯成洪波巨浪,實經歷了一個相當的過程。
以往國內學界有關三民主義的研究,多集中於新三民主義理論以及孫中山身後三民主義流變等領域,雖有涉及三民主義的早期發展歷程,但對於三民主義淵源的清晰解讀仍然付之闕如。①
自1644年滿清入關至1894年甲午戰爭,全國各地反抗清政府的武裝鬥爭或以“反清復明”爲口號,或以“驅除韃虜”爲宗旨,其鬥爭理論皆可視爲源於傳統的民族主義思想。1895年甲午戰敗後,孫中山於11月24日在檀香山建立了革命黨組織――興中會,興中會盟書曰:“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衆政府,倘有貳心,神明鑑察。”②“創立合衆政府”一詞的提出,是爲民權主義思想之濫觴。自此,革命黨人不僅要推翻滿清政府,還要推翻中國數千年來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共和政府。“繼起之他派革命黨,如日知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鹹以提倡共和政體爲號召”。③
民生主義思想,是三民主義思想理論中最晚形成的。1985年9月廣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漫遊歐美諸國,考察政治社會基本狀況。1896年10月,孫中山在倫敦被清政府誘捕,後經友人四處奔走,在英國政府的過問下,清使館被迫釋放了他。孫中山倫敦蒙難之後,他在倫敦長期停留,看到了歐洲資本主義所暴露出的矛盾,逐漸關心當時的社會主義運動,開始了民生主義的構思。據孫中山回憶:“倫敦脫險後則暫居歐洲,以實行考察其政治風俗,並結交其朝野賢豪。兩年之中所見所聞,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國家富強民權發達如歐洲列強者,猶未能登斯民於極樂之鄉也。是以歐洲志士,猶有社會革命之運動也。予欲爲一勞永逸之計,乃採取民生主義,以與民族、民權問題同時解決。此三民主義之主張所完成也。”④孫中山對於美國經濟學家亨利・喬治(HenryGeorge)的單稅論⑤十分推崇,民生思想中“平均地權”主張的提出,即是受亨利・喬治思想的啓發。
1905年7月同盟會創立時,其誓詞中“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⑥,實分別爲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民權主義思想、民生主義思想之具體體現。同盟會採用上述十六個字爲誓詞還頗費了一番周折。當孫中山提出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作爲誓詞之時,在座的同盟會員有數人對於“平均地權”提出疑議,要求取消。孫中山“剴切解釋,至一小時之久,衆始無言。”⑦
早在1903年,孫中山在《東京軍事訓練班誓詞》中就首次使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誓詞。這個由孫中山組織的訓練班設於東京,學員必須宣誓孫中山制定的誓詞,該誓詞爲最早完整體現三民主義思想的綱領。自此一直到1905年同盟會創立之前,孫中山共5次採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說法。⑧
在《民報》創刊之前,孫中山經長期考察,思索歐美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歷史,雖已具有三民主義之思想,惟尚未有確定之名詞。1905年10月,孫中山爲《民報》創刊號撰寫的《發刊詞》中,首次提出“三大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他說:
“餘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羅馬之亡,民族主義興,而歐洲各國以獨立。洎自帝其國,威行專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則民權主義起。十八世紀之末,十九世紀之初,專制僕而立憲政體殖焉。世界開化,人智益蒸物質發舒,百年銳於千載,經濟問題繼政治問題之後,則民生主義躍躍然動,二十世紀不得不爲民生主義之擅場時代也。是三大主義皆基本於民,遞嬗變易,而歐美之人種胥冶化焉。其他旋維於小己大羣之間而成爲故說者,皆此三者之充滿發揮而旁及者耳。”⑨
此“三大主義”概括來說,民族主義是爲了求得國家的獨立、民權主義是爲了反對封建專制,民生主義是爲了解決政治革命完成之後的經濟問題。
考慮到革命黨人對於民生主義疑慮頗多,孫中山特在《發刊詞》中強調:歐美國家因資本主義發展造成的社會弊端積重難返,社會革命恐怕爲期不遠,而中國應提前避免重蹈歐美國家之覆轍。“夫歐美社會之禍,伏之數十年,及今而後發見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國治民生主義者,發達最先,睹其禍害於未萌,誠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於一役。還視歐美,彼且瞠乎後也。”⑩
《民報》發刊詞中的“三大主義”,雖然內容還不夠具體、明確,尚有待進一步闡發,但它標誌着三民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確立,三民主義終於蘊育而生。1906年12月2日,孫中山在東京《民報》創刊週年慶祝大會上發表演說,進一步將“三大主義”概括爲三個革命: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
民族革命就是要革“奪漢人政權、滅漢人國家”的滿洲統治者的命。孫中山當時還是從種族觀點來理解民族問題的。他說:“那民族主義,卻不必要什麼研究纔會曉得的。譬如一個人,見着父母總是認得,決不會把它當作路人,也決不會把路人當作父母;民族主義也是這樣,這是從種性發出來,人人都是一樣的。滿洲入關到如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我們漢人就是小孩子,見着滿人也是認得,總不會把來當作漢人。這就是民族主義的根本。
孫中山在回顧中國的社會情況時指出,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延續了1000多年尚未推倒,現在仍受滿族封建統治者逼迫,所以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兩大旗幟必須立即舉起,一時也不能延緩。政治革命就是要推翻中國數千年來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建立民國政府。孫中山指出:“中國數千年來都是君主專制政體,這種政體,不是平等自由的國民所堪受的。要去這種政體,不是專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
社會革命就是要解決隨着文明進步發展起來的貧富差距的社會問題。孫中山指出,文明越發達,社會問題越嚴重“社會問題在歐美是積重難返,在中國卻還在幼稚時代,但是將來總會發生的”[13],到時候,如果處理不好,就會釀成革命。故“我們實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時候,須同時想法子改良社會經濟組織,防止後來的社會革命,這真是最大的責任。”
孫中山非常關注土地問題,他考察了歐美和中國的土地問題,認爲歐美文明進步,地價日漲造成嚴重的貧富不均,而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之地價也將日趨高漲,“將來富者日富,貧者日貧,十年之後,社會問題便一天緊似一天了”,“眼前忽略,到日後卻不可收拾。故此,今日要個解決的法子,這是我們同志應該留意的”。
直到1906年,孫中山雖然提出了“三大主義”,也對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進行了初步的理論闡釋。但“三民主義”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三民主義”這一稱謂也未被世人所認可。事實上,“三民主義”的說法,並非孫中山手創,而是由國民黨元老馮自由提出。1905年香港《中國日報》代理《民報》西南各省及南洋各埠銷售業務,馮自由時任《中國日報》社長,在廣告上登載“提倡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一語時深感冗長不便,乃簡稱“三民主義”以代替“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16]。
1906年2月,《中國日報》及《有所謂報》聯合香港學界發起追悼陳天華大會,馮自由爲陳天華作輓聯:“生平得愛友二人,星臺殉國,近午何之,可嘆吾黨英才,又弱一個;靈爽憑健兒五百,公武鳴鐘,自由不死,誓覆滿酋政府,實踐三民。”[17]據馮自由回憶,從這之後“三民主義”這四個字才逐漸出現在《中國日報》的論說中,海內外各報紙也漸爲採用。
1909年,胡漢民曾譏諷馮自由“三民主義”的簡稱並不通順恰當,而孫中山則認爲“三民主義”的簡稱比較合適,“三民主義”的提法才得以最終確立。馮自由將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三大主義概括爲“三民主義”,對於中國民主革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雖其初衷乃是考慮方便簡稱,並未有將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納入爲同一理論體系的考量。但隨着中國革命的洪流滾滾向前,迫切需要統一思想,凝聚團結,三民主義遂成爲一面理論的旗幟,指引革命事業蓬勃發展。
註釋:
①涉及三民主義的淵源歷程的相關論著主要有賀淵:《三民主義與中國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張軍民:《對接與衝突――三民主義在孫中山身後的流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蔣永敬:《百年老店國民黨滄桑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3年。相關論文有:蔣順興:《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萌發於何時》,《民國春秋》,1998年第6期;韓隆福、劉平政:《論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及其歷史作用》,《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2期。
②孫中山:《檀香山興中會盟書》,《孫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20頁。
③馮自由:《革命逸史》第二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31頁。
④孫中山:《孫文學說》,黃彥編:《孫文選集》(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8頁。
⑤亨利・喬治在《進步與貧困》一書中認爲,社會文明越進步,土地效能越大,於是地價飛漲,地租日高。社會各階級從文明進步中得到的利益,以大土地爲多,貧富懸殊的現象由此產生。爲解決這一問題,亨利・喬治主張實行單一的土地稅,廢除其他各種稅收。他想用這種辦法免除民衆的各種捐稅負擔,剝奪大地主坐享文明進步利益的特權,使得貧富差距得以縮小。
⑥同盟會之誓詞曰:“聯盟人某省某縣人某某,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衆處罰。天運某年某月某日。”載於馮自由:《革命逸史》第二集,第132頁。
⑦馮自由:《革命逸史》第二集,第131-132頁。
⑧分別爲1903年《東京訓練班誓詞》、1093年秋冬時在檀香山之興中會誓詞、1903年12月美國舊金山興中會誓詞、1904年春孫中山手訂美國洪門致公總堂章程、1905年春於布魯塞爾創立之革命團體誓詞。參見馮自由:《革命逸史》第三集,第199-201頁。
⑨孫中山:《民報發刊詞》,《孫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88頁。
⑩孫中山:《民報發刊詞》,《孫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89頁。
[11]孫中山:《在東京〈民報〉創刊週年慶祝大會的演說》,《孫中山全集》第一卷,第324頁。
[12]孫中山:《在東京〈民報〉創刊週年慶祝大會的演說》,《孫中山全集》第一卷,第325頁。
[13]孫中山:《在東京〈民報〉創刊週年慶祝大會的演說》,《孫中山全集》第一卷,第326頁。
[14]孫中山:《在東京〈民報〉創刊週年慶祝大會的演說》,《孫中山全集》第一卷,第331頁。
[15]孫中山:《在東京〈民報〉創刊週年慶祝大會的演說》,《孫中山全集》第一卷,第326頁。
[16]馮自由:《革命逸史》第三集,第208頁。
[17]馮自由:《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上),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177頁。
(作者簡介:張銘雨(1988-),男,遼寧鞍山人,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國現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