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如何使你变得更加成熟(5)
我十分赞同布兰敦医师的观点。要想活得健康、成熟,“喜歡自己”是必要條件之一。但這是表示“充满私欲”的自我满足嗎?显然不是的。這意味着“自我接受”——清醒地、实际地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保持自重和人性的尊严。
《动机与個性》的作者马斯洛在其著作中也曾提到“自我接受”。他如此写道:“新近心理学上的主要概念是自发性、解除束缚、自然、自我接受、敏感和满足。”
有人会问,喜歡自己,是否会像喜歡别人一样重要呢?我們可以這么說,憎恨每個人或每件事的人,只能显示出他们的沮丧和自我厌恶的消极态度。
亚瑟·贾西是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他始终坚信教育应该帮助孩童及成人了解自己,并且培养出健康的自我接受态度。他在其著作《面对自我的教师》中指出: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辛劳、满足、希望和心痛,因此,“自我接受”对每位教师来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今天,全美国医院的病床上,有半数躺着被情绪困扰或精神出了問題的人。相关调查表明,這些病人都不喜歡自己,都不能与自己和平地相处。
在這裡,我不再分析导致這种情况的各种因素。我要表达的观点是,在這個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我們往往以物质上的成就来衡量人的价值。再加上名利的追求、枯燥乏味的工作,处处都能使我們的灵魂染上疾病。我還坚信,人们的精神之所以产生迷乱,就是由于普遍缺乏一种有力、持续的信念的支撑。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怀特在其《进步中的生命:有关個性自然成长的研究》這一发人深省的著作中提到,现今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观念,它就是:“人必须调整自己,以适应周遭环境的各种压力。”怀特博士還向人们指出,這個观念是基于這样一种理想:人能毫无問題地去适应各种狭窄的管道、单调的例行公事、强制性的规定及达成角色任务的种种压力等。但他是否能成就一番作为,则须看他是否具有拒绝、自我成长或是改进角色的能力,并且要能创造出积极的力量。换而言之,就是在其成长過程当中,要使自己具有一种创意性的方针和态度。
生活中对自己表示不喜歡的人,表现的症状之一便是過度自我挑剔。适度的自我批评是健康的、有益的,对自我追求进步极有必要。但如果不把握好這其中的分寸,则会使我們的积极行为受到严重影响。
许多年前,有位女学员与我谈话,她向我抱怨她的演讲沒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
她說道:“当我站起来演讲的时候,立刻意识到自己笨拙、胆怯的表现。班上其他学员似乎都显得泰然自若,信心十足。但我一想到自己的种种缺点,便失去了继续讲下去的勇气。”
她接着又十分详细地对我分析了她的弱点。
当她讲完后,我告诉她:“不要只想着自己的缺点。要知道,并不是缺点使你的演讲不成功,而是你還沒有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
事实的确如此,并不是缺点使我們的演讲、艺术作品或個人性格显得失败。莎士比亚的戏剧裡有许多歷史和地理上的错误;狄更斯的小說也有不少過度矫情的地方。但是谁会在乎這些缺点呢?這些作品闪耀着不朽的光辉——由于它们的优点那么显著,以至于把缺点掩盖了。我們爱身边的朋友,是因为他们的种种优点,而根本不在乎其缺点。
說到這裡,大家应该学会把注意力放在我們自身的好品质上,培养优点,克服弱点,如此才能不断进步并自我实现。当然,我們也会不时出现一些错误,但是全然不必一直放在心上。
为了能够使我們喜歡自己,我們必须培养自己面对自身缺点时的耐心。這并不意味我們必须降低水准,变得懒惰、糊涂或不再尽心尽力,這是表示我們必须了解一個事实:沒有人能永远达到100%的成功率,包括我們自己。期待别人完美是不公平的,期待自己完美则是愚蠢至极的表现。
我曾经参加了一個组织,其中有位女会员就非常崇尚完美主义。她对每件事都力求精确,因此凡事不肯委诸他人,必须亲自去做。她连做個小小的报告都要费许多時間研究;至于演讲,就更要准备到精疲力竭为止。她非常不喜歡别人不打招呼就到她家去,每次請客她都要事前计划得尽善尽美。而最终的结果呢?她终于把每件事都料理得井井有條,而她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冷酷的、机械性的完美,不包含一点欢乐、自在或温情。這样的完美,有谁会喜歡呢?
不可否认地說,要求自己时时保持完美,是一种极其残酷的自我主义。那表示:我們不能仅表现得和别人一样好,而是要超越其他人,要像明星一样闪闪发亮。我們的重点不是自我发挥,不是为了把事情做好。我們注重的是要胜過别人,使自己达到超越别人的地位。
身为现实生活中的人,完美主义者也如同一般人一样会犯错、会失败。但他们不能忍受這样的状况,从而会痛恨自己,一点也不喜歡自己。
在這裡我們建议,千万别這么苛待自己。有时候,我們要练习自我放松,原谅自己的某些错误,要学会去喜歡自己。
在上面一节我曾提到,要每天给自己独处的時間,从而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殊不知,独处也是学习喜歡自己的好方法。马裡兰州巴尔的摩“赛顿心理学院”的医疗主任李奥·巴德莫医师曾写過:“人们惯常在晚上休息时冥想当日的种种活动。這种独思冥想的习惯,对于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无疑是一种上上策。”
在日常生活中,除非我們能与自己好好相处,否则很难期待别人喜歡与我們在一起。哈裡·佛斯迪克曾经观察那些不能独处的人,形容他们好像“被风吹袭的池水一样,无法反映出美丽的风景来”。
如果我們要依赖别人才能得到快乐与满足,显然会为他人增添负担,并影响到彼此之间的和谐、平等关系。要喜歡、尊重、欣赏我們自己,這不但能培养出健康成熟的個性,也能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
如果你想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就要了解并喜歡自己。
小结:
1.要喜歡、尊重、欣赏我們自己,這不但能培养出健康成熟的個性,也能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
2.在日常生活中,除非我們能与自己好好相处,否则很难期待别人喜歡与我們在一起。
3.人们的精神之所以产生迷乱,就是由于普遍缺乏一种有力、持续的信念的支撑。
7坚持自我本色
卡耐基成功金言
1.要尽可能从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
2.不管怎么样,時間会给我們机会,让我們归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来。
3.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应该是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是不断奋斗,并经历各种争议。
“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個不盲从因袭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我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造成了……”
這是拒绝盲从的拉尔夫·瓦多·爱默生所讲的名言。這对喜歡强调由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以增进人际关系的人来說,无疑是一种非常强大的震撼。
或许我們可以将爱默生的话這样来理解:“要尽可能从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假如成熟能带给你什么好处的话,那便是发现自己的信念,以及无论遇到怎样的变故,都维持着实现這些信念的勇气。
当我們处于一個陌生的环境,又沒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参考时,最好的方法便是顺应一般人的标准,直到我們自己的经验和信心足以给我們力量,然后才能照着自己的信念和标准去做。若是還不清楚自己反对的对象或理由便贸然从事改革,则只能說是蠢人的行为了。
不管怎么样,時間会给我們机会,让我們归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来。举例来說,我們会发现诚实是最好的行事方针。這不仅是因为许多人這么教导我們,也是由我們自己的观察、经历和思索得来的结果。很幸运的是,对整個社会来說,大部分人都对某些生活上的重要基本原则表示同意;否则,這個社会将会变得混乱不堪。
像追求安全感一样,人们喜歡顺应环境,最后往往使自己成为环境的奴隶。对我們来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应该是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是不断奋斗,并经历各种争议。著名的战地特派员爱特加·莫勒曾說過:“一般男女并不因追求消极性的德行(如顺应环境、安全或一般所谓的幸福)而达到人格的完整性,而是凭借承受重担以达到卓越的境地(這也是最大的幸福)。健康的人从不逃避困难,我們的祖先从一开始就了解這一点。”
我在前面曾对接受责任這一問題进行了讨论,并认为這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从這個观点来理解,成长应解释为:在父母的保护荫庇之下,逐渐使自己独立发展起来。
如果我們真的达到了成熟阶段,就不再需要躲进怯懦者的避难所裡,也就是說不会一味顺应环境;我們不必躲在人群当中,不敢把自己的独特性显现出来;我們不必盲从别人的思想,而要凡事有自己的主张或观点。
当我們内心存在某种信念时,成熟的性格能使我們坚持這個信念,也能驱使我們遵行這些信仰。每個人对社会都负有一种责任,就是好好运用自身所具备的种种能力,以便对社会作出更多有意义的贡献。
在這一点上,爱默生所采取的坚定立场赢得了我的敬重。他在世的时候,有很多从事反奴隶或其他种种改革运动的人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都遭到拒绝。爱默生当然同情這些运动,也都希望他们能做得很好。但他却不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精神与能力放到這些运动上,因为那并不是他的特长所在。他始终在坚持這個原则,虽然這样做会遭人误解,他却全然不顾這些。
坚持一项众人不支持的原则,或不随便迁就一项普遍为人支持的原则,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当一個不随波逐流的人,愿意在受攻击的时候坚持信念到底,那么就表明他具备极大的勇气。
有一次,我去参加某個社交聚会,话题正转入近来发生的某個议题。当时,在场的人全部赞成某個观点,只有一位男士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他先是客气地不发表意见,后来因为有人单刀直入地问他的看法,他才微笑着回答:“我本来希望你们不要问我,因为我与各位的观点不同,我不希望這個愉快的聚会因我变得不和谐。但既然你们问了我,我就把自己的看法說出来。”接着,他便把看法简要地說明了一下,立刻遭到大家的围攻。只见他坚定不移地固守自己的立场,毫不让步。结果,他虽然沒有說服别人同意他的看法,但他坚守着自己的信仰,沒有做别人思想的应声虫,反而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一些认为自己负有某种特别使命的人,并不需要你向他们发表什么有关人性价值的长篇大论。這种人通常为热忱的使命感所驱使,因此变得义无反顾,使自己不顾一切地去面对各种挫折与困境。
但像我們這样的一般人,便常常摇摆于各种团体的压力之间。因为我們认为:假如有很多人反对,那么一定是我們错了。我們的信念常常被绝大多数人的信念左右。当大多数人反对我們时,我們会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极大的怀疑。
還有人觉得,那些不随波逐流的人,通常是一些古怪、喜歡哗众取宠或喜歡标榜“与众不同”的人。我們不会以为一個在大街上打赤脚的人,或一個留胡子的人,或穿着T恤参加正式宴会的人,或在剧院内抽雪茄的女士,是一些崇尚自由的独立人士,反而会以为他们像动物园裡的猴子一般,文明程度不甚高罢了。
不得不承认,我們今日最难要求自己达到的诫命便是:“保持自己的真面目。”在這充满了大众产品、大众传播及装配线教育的当今社会,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很难,要维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更难。举個例子来說,我們常以一個人所属的团体或阶层来区分他们的属性,如“她是上班的已婚妇女”“他是自由派”“他是反动分子”等。几乎我們每個人都被贴上了标签,同时也毫不留情地在为别人贴标签。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哈洛·达斯十分关心与重视顺应群体与否的問題。有一年,他在学生毕业典礼上,发表了一场题目为《成为独立個体的重要性》的演說,內容大致如下:
无论你受到多大的压力,就算它使你不得不改变自己去顺应环境,但只要你具备独立的個性气质,你就会知道,不管你如何尽力想用理性的方法向环境投降,你仍会失去自己所拥有的最珍贵的资产——自尊。想要维护自己的独立性,可以說是人类具有的神圣需求,是不愿当别人的橡皮图章的尊严表现。随波逐流虽然在短暂的時間内能使你得到某种情绪上的满足,但同时它也在时时干擾你平静的心灵。
在這场演讲结束时,达斯校长作了一個很深刻的结论。他表示:“人们只有在找到自我时,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到這個世界上来、要做些什么事、以后将要到什么地方去等這类問題。”
1955年6月,澳大利亚驻美大使波西·史班德爵士受任为纽约联合大学的名誉校长时,也发表了一次演讲,內容如下:
每個人的生命意义在于,要把自身所具有的各种才能发挥出来。我們对自己的国家、社会、家庭都负有责任。這是我們之所以存活于世的理由,同时也能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意义。如果我們不去履行這些义务,社会便会出现混乱,我們的天赋和独立性也得不到发挥。我們有权利,也应有一個神圣的机会去培养自己的独特性,并从中追求快乐与幸福。
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的第七项原则是:不要盲目因袭。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