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內容

凑字数

作者:湛湛青天
第1讲史家绝唱 画外音:两千多年前,一個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着作。以后的几千年裡,這部伟大的着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歷史的长河之中,后人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這個人就是司马迁,這部史学着作就是《史记。《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两千多年的歷史,在我国传统国学精品中,唯有《史记是无以伦比的“百科全书”。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它的作者司马迁本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普通史官,在我国封建社会为数众多的史官当中并无特别之处,但为什么司马迁后来能够写出《史记這样伟大的歷史巨着,是什么改变了司马迁的人生轨迹,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带领我們穿越上千年的歷史时光,走进史圣司马迁的内心世界,閱讀一部伟大的通史巨着,《百家讲坛大型节目王立群读《史记之史家绝唱。 大家好,从今天起,我們开始读《史记。《史记开创了中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在《史记之前,中国的歷史书只有两类,一类是编年体,就是按年代来记述歷史的,這其中最有名的像《春秋,像《左传,這是编年体的;另一类就是国别史,按时国家来记载歷史的,比如說像《国语,像《战国策。沒有纪传体的通史。所谓纪传体就是按人物为中心来记述歷史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這一点对后世影响很大,所以从《史记以后,中国所有的正史,也就是我們经常說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不過《史记是纪传体的通史,其他诸史都是纪传记的断代史,就是一個朝代一個朝代的歷史。 《史记和其他的史书虽然都是二十四史,但是有很大的差别。 第一点,《史记充满了爱憎之情,這一点是其他史书不具备的。本来一個史学家记述歷史只要求客观地、公正地记述,不要求抒发感情。但是《史记记述人物的时候,往往带着作者自己强烈的爱憎之情。他特别对一些悲剧人物,像《项羽本纪写项羽,《李将军列传写李广,对這些人物的记述,《史记可以說写的是悲歌慷慨,荡气回肠,非常令人感动。 《史记的第二個特点,就是对人物的记述融入了很多文学的手法。比如說“鸿门宴”,“鸿门宴”一直被选为我們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教材,达半個多世纪。“鸿门宴”简直就是一部小說。 第三,《史记還起填补了我們中华民族歷史上许多人物史的空白。换句话說,如果沒有《史记的话,我們中华民族很多伟人我們今天就不知道了。比如說《论语的作者孔子,司马迁在《史记中间写了一個《孔子世家,第一次完整地勾划了孔子的一生。這是迄今为止有关孔子的第一部,也是最权威的一部人物传记。《史记還融入了作者对封建帝王的批判,這一点就更不简单。我們可以举两個例子来說,司马迁在《史记中间批判最尖锐的是两個人,一個是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第二個是司马迁生活的当代皇帝汉武帝。一個史学家敢批判开国皇帝,敢批判自己的顶头上司,這是了不得的。沒有胆量是不敢写的,司马迁既写了汉武帝广招贤才,最终成就大业的他的事迹,同时也写了刘邦心胸狭隘,杀戮功臣,语言粗俗,写了他很多不良的记录。至于对汉武帝的揭露更是比比皆是,這就是《史记的实录精神,批判精神,這么一部伟大的史学着作,是谁来完成的呢,是司马迁。 司马迁的身世其实并沒有特别之处,他是一個史官家庭,行過万裡路,读過万卷书,双师从過当时的一些名师,這都是当时的一些普通的史官所具备的。那么是什么事件让司马迁完成了一個巨变,由一位普通的史官,变成了一個伟大的史学家呢?是命运。 画外音: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出生于一個普通的史官世家,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期的史官。司马谈去世之后,司马迁继承了他父亲的职务,继续在汉武帝朝担任史官。在這种情况下,司马迁閱讀了大量的宫廷藏书,這些都为《史记有写作做了准备。但是,如此家学,如此经历,如此條件的史官在中国封建社会不足为奇。充其量,司马迁也只是一個普通的史官而已。那么,是什么事件使司马迁完成了由一位普通史官到伟大史学家的转变呢?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时期,因为外交上的失败,汉匈关系又紧张起来,汉朝与匈奴的战端重开,汉武帝派自己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然而就是這次与匈奴开战,引发了后来司马迁命运的转变,那么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到底是什么事件改变了司马迁的命运轨迹呢?這個事件发生在汉武帝的天汉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9年,這一年,汉武帝派了一位将军叫李广利,此人是汉武帝最宠幸的爱妃之一李夫人的长兄,就是他最喜歡的嫔妃李夫人的哥哥,让李广利带领军队去攻打匈奴。当然汉武帝的主观目的是想让李广利借着军功封侯。同时,为了保证李广利从军的顺利,汉武帝让当时的一位名将叫李陵,让李陵去为李广利搞后勤保障,史记的记载叫“将辎重”,就是去做后勤保障。但是李陵不愿意這样做,李陵公开提出来,他愿意带他的五千步兵单独出征,以分散匈奴对李广利的军事压力。這件事情,让汉武帝心裡很不满。武帝就觉得李陵太不给面子,所以就告诉李陵,我沒有多余的骑兵配给你。那言外之意說,你要出征你就带你的五千步兵出征。就在這种情况下,李陵就带着他的五千步兵出征了。当然李陵出征的开始很顺利,沒有遇到什么阻力,而且李陵還马上派人回来,画了地圖,回来向汉武帝报告了进军顺利的情况,武帝也很高兴。 但是后来的情况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因为李陵的五千步兵,遇见了匈奴大单于带领的三万匈奴的主力。李陵确实很能打,李陵的五千步兵把大单于的三万军队杀死了几千人。大单于兵力虽然是六倍于李陵,但是占不到便宜,所以匈奴的单于就觉得李陵這個步兵太不简单,一怒之下,因为他觉得我三万人打不垮你的五千人,心裡過不去。紧急之下,他又把左右贤王调来了八万军队,加上大单于的军队一共是十一万骑兵,对付李陵的五千步兵。李陵在這种情况下是且战且退,而且是越战越勇,最后打到匈奴的大单于都觉得這個仗打不下去。大单于就准备撤兵了,但是就在這個时候,发生了一個意外的突发事件,這個事件,就是李陵有一個部下,受了他上级的侮辱,這個人一怒之下,去投靠了匈奴的单于,叛逃了,然后,就报告了李陵這個军队的两個重要的绝密军情。第一,李陵沒有后援部队,你可以放心地打,他沒有后援。第二,李陵的這個步兵之所以能够打,主要依靠的是他有一种可以连发连射的弓箭,叫弩机。它就是一种弓箭的升级改造版本,這個箭它用机器发射,可以连发连射的,說他弩机的箭快要用完了。這样一說,這個匈奴的单于就觉得有希望了,也不撤兵了,然后集中他的军队对李陵发动总攻。而且李陵的军队当时行进在山谷裡,這個单于的军队,匈奴的军队,是在两边的山上,往這個山谷裡面扔這個大石块,所以李陵剩下的三千士兵伤亡惨重,這個仗打不下去,而且箭沒有了,所以在這种情况下,李陵就觉得打不下去,分散突围吧。突围的时候,最后他的三千士兵中间只有四百個人逃回来了。李陵的副手阵亡了,李陵是被俘投降了,這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李陵事件。 李陵兵败投降的消息传到汉武帝的耳中的时候,汉武帝是震怒,非常生气,大臣们看到皇帝生气了,舆论是一边倒,大臣们纷纷要求要严惩李陵。就是在這個时候,汉武帝看见了他身边的司马迁,因为司马迁作为太史令朝议的时候他是要参加的,他问司马迁什么看法。司马迁看见武帝非常生气,他为了宽一宽汉武帝的心,司马迁就讲了三点:第一,李陵是個国士。国士是一国之中最优秀的人才称之为国士,李陵是個国士,他一心一意想的就是报效国家,這是第一点。第二点,李陵以五千步兵,和匈奴单于打了十几天仗,且战且退,他杀的敌人远远超過了他五千步兵的人数,他立下的功劳也足以告慰天下。第三,司马迁认为司马迁不是真降,是伪降。李陵将来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会找机会报答汉朝的。 本来司马迁說這几句话,是想宽汉武帝的心,同时也为李陵做一点开脱,但是他万万沒有想到的這個话刚刚落地,汉武帝是龙颜大怒,立即把司马迁下到牢狱之中,定为诬上,就是诬陷皇上。這是一個非常重的罪啊,诬上罪处理的决定,死刑。司马迁就因为李陵之祸一下子被打入死囚牢,判了死刑。 按照汉代的规定,判为死刑的人有三种選擇:第一,伏法受诛,就是等着被处决;第二,以钱赎命,就是交出来五十万,可以免死;第三,接受宫刑,宫刑就是阉割一個男子的生殖器官,這叫宫刑。司马迁這個时候已经《史记开始写作了一段時間,如果這個时候他接受死刑的话,《史记就完了,《史记就写不出来了。在這种情况下,司马迁不可能接受死刑,那么不能接受死刑剩下两條路。第一,拿钱来,第二,接受宫刑。司马迁這個官,虽然是太史令,经常在皇帝身边,但是属于中低收入啊,司马迁家裡沒有钱,拿不起五十万,只剩一條路。你又不愿意死,又沒有钱,剩下一條路――宫刑。所以司马迁最后为了完成《史记接受了宫刑。這件事情,就是我們所說的影响司马迁,改变司马迁一生的一個最大的事件――李陵事件。画外音:李陵之祸对司马迁来說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司马迁在绝望中選擇了宫刑。宫刑不单是残酷的肉刑,也是对精神和尊严的粗暴践踏。西汉时期,很多人甘愿一死,也不愿意接受宫刑。那么選擇宫刑对司马迁来說意味着什么呢?他的生活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李陵事件对司马迁影响非常之大。 首先,身份另类。司马迁原来的身份本来是中央政府的一個官吏,接受宫刑了以后,他成了一個不是太监的太监了,這個对于司马迁来讲打击太大,因为他的身份变了。首先,成了一個男人的另类,他不是男人。第二,他成了一個士大夫的另类,他不可能被士大夫的阶层所接受。第三,他成了一個文化人的另类,也就是說司马迁本来是個文化人,是一個士大夫,是一個读书人。但是现在,他原来所归属的群体把他开除了,不承认他是男人,不承认他是文化人,不承认他是士大夫。這個对司马迁的打击非常之大,這是第一点。 第二点,终生羞辱。司马迁在谈到自己接受宫刑痛苦的时候,說過几句非常沉痛的话。他說,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說一個人活在世上,你做的最大的错事,莫過于侮辱了你的祖宗。說一個人在社会上生活,你被人指责的最大的過失,莫過于你接受了宫刑。所以司马迁后来谈到,他在一篇很有名的书信,叫做《报任安书,也叫做《报任少卿书,在這個书信中间谈到他接受宫刑以后的那個痛苦。他說是“肠一日而九回”,說肠子一天不知道要转动多少次。“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他說坐到家裡头,就精神恍惚,出去以后,不知道往哪裡去。“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一想起接受宫刑的痛苦,脊背上的冷汗马上就渗出来,把他的衣服,后背的衣服全部给浸湿了,湿透了。所以他觉得接受宫刑以后,這個耻辱和他的生命是相伴的。所以司马迁感到這個耻辱是太大了,這是第二点。 第三点,才命相违。司马迁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但是李陵之祸的這個命运,让他的才和他自己的命发生了尖锐的冲突。所以他說他自己啊,即使才怀随和,行若由夷,就是說我怀着像和氏璧,像随侯珠,那样的才能,我即使像古代的那個贤人许由、伯夷,那么高洁的高士,但是别人看我怎么样呢?把我看得一钱不值。“终不可以为荣”啊。這個道理很简单,因为人他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人的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個根本的区别。作为一個社会性的人,他必须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司马迁接受宫刑后,最大的一点就是他不被這個社会所承认。所以司马迁保全自己生命的代价,是付出了作为一個人的尊严,這是一個惨痛的代价。所以接受宫刑以后,作为男人的司马迁死掉了,作为一個封建士大夫的司马迁也死掉了,但是在《史记中间激扬文字的那個太史公却获得了新生。這就是司马迁一個歷史性的转变。 画外音:西汉时期,宫刑是一种残酷的精神与身体的双重惩罚,受刑者终生受辱,生不如死,就连司马迁這样意志坚强、胸怀大志的人,每当想起自己受宫刑這一耻辱都要发汗沾衣。可以想见,宫刑是一种多么残酷的刑罚。而接受宫刑的司马迁已经四十七岁了,《史记的写作进行了一段時間,那么在接受了精神与身体的双重折磨以后,即将迈入知天命之年的司马迁,对人生,对社会有一個什么样的认识呢? 接受宫刑以后,司马迁被迫从一個被人们看不起的社会最底层的那個社会身份去看待人,看待人生,看待歷史,所以他对歷史人物的评价和他接受宫刑之前,和二十四史的其他史学家对人物的评价,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那么這种改变,我們可以从几個方面来谈。 首先,改变了司马迁的生死观。我們都知道司马迁說過几句非常有名的话,說“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对生死的看法在李陵之祸的前后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比如我們看《史记,《史记中间有一篇叫《季布列传,写项羽手下的一個将军叫季布。這個人在项羽手下是一员猛将,多次打败刘邦,所以刘邦对他很恨。项羽自杀以后,那么刘邦一直通缉季布,而且下令,谁要窝藏季布要夷谁三族。季布沒有办法就先投靠了一個人家,后来由這個人家将他转卖到当时的一個大侠郭家(应为朱家)的家裡头。郭家知道买来的這個奴仆就是季布,然后郭家(朱家)到京城亲自找到刘邦最信任的太仆,就是夏侯婴,滕公,就是替刘邦赶车的车夫。然后给滕公讲了一番话,說你刘邦当了国君以后,你能把项羽手下的臣子杀光嗎?不可能啊,而且你刚刚得了国君,你就为了报自己一己之私怨,非要杀季布這個人。如果你真把季布逼急了,那么要么他向北面逃向匈奴那儿,要么他向南面跑到南越那儿去,你不等于拿一個壮士去资助你的敌人嗎?說完這個话以后滕公很信,相信郭家(朱家)的话,他用這個话去劝刘邦,刘邦后来听了這個劝以后就赦免了季布。季布在刘邦那個朝做了郎中,到了惠帝朝,季布就做了中将,到了文帝朝,季布就做了太守。季布后来成为西汉开国的名臣。司马迁在最后谈到季布的时候他就非常有感慨,季布在项羽在世时那么一個将军,他最后能够那么忍辱负重地去做人家的奴隶,他不觉得做奴隶为耻,他就是因为觉得自己有才,這個才不能白白地浪费掉,所以他忍辱负重地活下来。我們看司马迁对季布的认识,对季布的评价,实际上是他经历了李陵之祸以后,他才认识了季布,他才能够正确地评价了季布。所以我們读史书,我們读《史记,要想真正地读懂《史记,我們必须要领悟人生,领悟社会。我們对人生对社会理解得越深刻,越能对《史记领悟得越深刻。 再一点,司马迁接受宫刑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家裡沒钱啊,要有钱司马迁何至于受此大辱啊。所以李陵事件以后,司马迁对钱有了崭新的看法。所以司马迁就觉得,人追求富有是人的本性,是沒有過错的,只要取之有道。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间专门写了一篇叫《货殖列传,在《货殖列传中间他充分地肯定了人们追求富有的正当性。所以司马迁举了很多例子,其中最有名的有這么一段话,他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說天下的人熙熙攘攘跑来跑去为了什么?都是为了一個“利”。他說上至诸侯王,下至编户百姓,人们都在追求利,追求利本身并不是错的,错的只是你追求利的不正当的手段。而這個观点,也是司马迁从自己的惨痛的教训中间总结出来的。所以司马迁在两千多年之前,就认识到人们追逐物质利益的正当性是非常了不起的。我們应当感谢司马迁,应当感谢《史记。 再一点,李陵之祸也彻底地改变了司马迁对歷史人物的评价。所以《史记对许多人物的评价表现得特别犀利深刻,我們可以举一個例子,《史记有一篇叫《萧相国世家,写刘邦手下的一個重臣叫萧何。萧何是刘邦最信任的大臣啊,但是在汉高祖十年陈叛乱的时候,吕后說韩信勾结陈叛乱,把韩信杀了。当刘邦得知吕后杀了韩信以后,刘邦立即加封了萧何,给萧何加封了五千户,而且给萧何派了五百裡名士兵。萧何很高兴,宴請文武百官。可是就在這個时候,有一個人,這個人叫召平,他去到萧何的宴会上去打他的兴头,为他吊丧。說皇上在外面平叛,你并沒有什么特殊的贡献,之所以对你加封,是因为皇上因为韩信的事件以后对你不信任了。這個加封之后一旦皇上回来肯定要收拾你,萧何听了以后酒也不喝了,把宾客全部赶走,找不出来一個办法。這個人就帮他想了一個办法,說你怎么办呢?你要想化解這场危机,那你只有怎么办,你把你家裡的财产全部捐出来。這個萧何沒有办法,就忍痛把自己的全部家财捐给刘邦作为军费开支。当萧何把自己全部家财捐出来的這個奏章送到刘邦手裡以后,司马迁写了五個字“高帝乃大喜”。汉高祖刘邦看到萧何的奏章后非常高兴,這五個字来之不易,這五個非常深刻地把一個开国皇帝对开国功臣的猜忌心理揭露得淋漓尽致。刘邦可以怀疑任何人,但是刘邦不应该怀疑萧何。萧何当年跟刘邦是在一個县,当萧何是一個副县级干部的时候,刘邦還是個泗水亭长啊,萧何当时就很照顾他。从刘邦起兵以后,萧何就跟着刘邦。而且萧何不是一個人跟,他是带着全族的人跟着刘邦打天下。所以刘邦打了天下以后要论功行赏,大臣们都主张說曹参功劳第一,应当曹参先封。刘邦說不对,应该先封萧何。刘邦当时還举了一個很有名的例子,他說你看见那個打猎的嗎?打猎的时候有猎人,還有猎狗,那個猎狗是追捕猎物的。你们所有在外面攻城掠地的大将都不得是那個猎狗,所以你们叫功狗。而那個萧何他是指使猎狗追逐猎物的猎人,他叫功人。刘邦就提了這么個理论,說萧何是功人,曹参這些人都是功狗,那么狗和人相比谁的功劳大呢?当然人的功劳大。所以萧何第一,曹参第二。這么一個萧何,刘邦晚年竟然猜忌到他,而司马迁就把這個刘邦对功臣的猜忌给揭露出来了。二十四通读下来,沒有一個史学家能够像司马迁這样犀利深刻地把开国皇帝的内心的隐秘剖析得如此清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李陵事件以后,司马迁对皇帝的专制,对皇帝的残忍,有了新的认识。汉武帝借李陵事件戕害了司马迁,他也改变了司马迁的人生的轨迹。同时,汉武帝的作为也造就了一個伟大的史学家和一部伟大的史学着作《史记。那么,我們的读《史记从下一讲开始,读《史记就从和司马迁的人生关系最密切的汉武帝开始讲起。汉武帝是一個什么样的人,他是怎么样登上权力顶峰的,請看下集《宫闱角逐。 第2讲宫闱角逐 画外音:汉武帝是《史记中记载的最后一個皇帝,也是与司马迁关系最为密切的皇帝,就是因为汉武帝,司马迁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那么,对于這位争议颇多的汉武帝,司马迁的观点是什么呢?他在《史记到底如何记载和评价他的這位顶头上司呢?对于后世的人们来說,我們究竟应该怎样评价汉武帝?从今天开始,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将带领我們拨开歷史迷雾,从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汉武帝入手,閱讀《史记這一通史巨着,细细口味司马迁笔下個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从今天开始,我們来讲汉武帝。汉武帝是汉代风云人物中间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物,這個人物在中国歷史上,他创造了六個第一。第一個第一,他是第一個用儒家学說统一中国思想文化的皇帝;第二,他是第一個创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第三,他是第一個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第四,他是第一個开通西域的皇帝;第五,他是第一個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第六,他是第一個用罪己诏形式来自我批评的皇帝。所以,汉武帝這個皇帝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王史上,他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物。 我們上面讲了他的六個第一。這六個第一,特别是他罢黜百家,用儒家思想来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影响两千多年。一直到今天,我們這個社会還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這個开创者就是汉武帝。由于他在位時間很长,他创造了那么多個第一,人们对他的评价差别很大。有人說他雄才大略,也有人說他穷兵黩武;有人說他有重大贡献,也有人說他极端独裁。他到底是個什么样的君主?這样一個让两千多年来人们說不尽道不完的汉武帝究竟是一個什么样的皇帝?我們慢慢地把他讲一讲。 汉武帝的出生是出生在汉景帝前元年,汉景帝的时候,刚才我讲到過,是汉武帝第一個用皇帝的年号来纪元的。以汉武帝之前,沒有用皇帝的年号纪元,皇帝沒有年号,所以汉景帝的时候沒有年号。所以我們今天看歷史书记载汉景帝都說前多少年,中多少年,后多少年,按前中后排。汉景帝前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56年,汉景帝的第十年儿子出生了,取名为彘,刘彘。刘彘在汉景帝的儿子中间排行第十,他属于皇十子。我們知道汉景帝是一個高产的皇帝,他一共有了十四個儿子,比刘邦的八子要多得多,十四個儿子出自六個妃嫔,由六個母亲所生。其中,王美人,也就是汉武帝的母亲,王美人生了一個。唐姬,一個姓唐的妃嫔生了一個,這是两個。贾夫人生了两個,其中有一個我們在后来会不断地提到他,贾夫人生了两個儿子中间其中有一個儿子被封为中同靖王,就是中山靖王刘胜。大家听三国都知道,刘备一說就是刘皇叔,他一追述他皇家的血脉,就追到哪儿去呢?就追到汉景帝的那個儿子中山靖王那儿去。中山靖王你们知道他有多少個儿子,中山靖王有一百二十多個儿子。我們现在搞不清楚刘备究竟是中山靖王哪個儿子的后裔。但是就這,這個刘皇叔就给汉景帝這個儿子中山靖王攀上亲戚了。所以人說蜀汉政权强调它的正统,其实我們說汉景帝他已经够多产了,十四個儿子,他的中山靖王他這個儿子就更厉害,生了一百二十多個儿子。另外還有两個妃嫔,就是栗姬和程姬各生了三個儿子。最后還有汉武帝的母亲,她有一個妹妹叫王儿,她也送入太子宫中,她们姐妹两個都是景帝的妃嫔,她生了四個儿子。所以這样一来呢汉景帝就有了十四個儿子,這十四外儿子中间汉武帝的排名不靠前,皇十子,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帝王继承制度上,大家都知道有两個原则。一個叫立嫡,一個叫立长,這個明显的刘彘都不在其列,他怎么从皇十子一跃而成为皇太子的呢?這中间牵涉到了五個女人。他从皇十子变为皇太子,是五個女人互相角逐的最终结果。所以這五個女人是谁,她们是怎么样角逐這個太子之位的,我們下面一個一個地介绍。 画外音: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帝王的继承制上,一般是立嫡和立长当太子,排行第十的刘彘无论如何也不会轮到他当太子。既然太子都当不上,更谈不上当皇帝了,但是歷史也会开玩笑,刘彘竟然当上了皇帝。那么命运为什么偏偏垂青于這位排行第十的刘彘呢?难道刘彘上面的九個哥哥都愿意自动放弃太子之位嗎?在王立群先生多年对《史记的研读中,他认为到底是谁把少年刘彘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呢?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中又是如何记载這一复杂的過程呢? 第一個女人,薄皇后,也就是汉景帝的第一個皇后。薄皇后是汉景帝作太子的时候由他的祖母给他指定的。 他的祖母是谁呢?他的祖母是薄太后。這個薄太后原来是魏王魏豹的一個妃嫔,就是他的一個妃子。后来,魏豹被刘邦打败了,最后魏豹是在荥阳被杀。魏豹被杀以后他這個妃子薄姬就被刘邦收留了。不過刘邦刚收留她的时候,她的位子很低,就是做一個女工,普通的女工。后来刘邦在一個很意外的事件中间发现這個女工,薄姬啊,還是长得很漂亮的,就把她从女工的行列中间把她挑出来,给她选入自己的后宫。选入后宫以后,刘邦并沒有宠幸這個薄姬,因为刘邦后宫的女人比较多,其中有两個是薄姬当年要好的朋友。這两個女人就在一块聊天儿的时候嘲笑這個薄姬。因为她们三個人小的时候很好,說将来无论谁被皇上宠幸了千万别忘记了另外两個伙伴。结果她两個先后被刘邦宠幸了,所以她两個在一起說起薄姬就在嘲笑。這個话刚好被刘邦听见了,刘邦一听见以后就问怎么回事,這两個妃嫔就把這個经過讲了一下。讲過以后呢,刘邦倒是很同情這個薄姬。觉得三個人很要好,两個被宠幸,就這一個薄姬還在后宫,就召见這個薄姬,要她伴寝。這個薄姬原来在后宫一直是默默无闻的,有了這么一次机会,本来她也是一個很不受器重的人。不過這天晚上见到刘邦以后她很会說话,她說我昨天晚上梦见苍龙盘腹,就是梦见我肚子上有一條龙。本来刘邦是因为可怜她,召她,结果她见了刘邦說了這番话,我們不知道薄姬這個是真的是假的。不過這些话說完以后刘邦很高兴,就因为這一夜情,這個薄姬很幸运,她就怀孕了,生下来就是刘邦高祖八子中间的第四子刘恒,這是她第一個幸运。 第二個幸运之处在哪儿呢?就是在刘邦活着的时候,刘邦除了召见她這一次以外再也沒有召见過這個薄姬,所以吕后知道在刘邦的后宫的众多的妃嫔中间,這個薄姬是個最不受宠幸的人,所以刘邦一去世,吕后一掌权,她把刘邦当年宠幸的那些妃嫔全关在宫中,一個都不准出来,惟独這個薄姬她放她走了。她觉得她是一個无足轻重的人,就放她走了,放她到哪儿去呢,上代地和她的儿子代王刘恒生活在一起了,這是她第二個幸运。 第三個幸运之处,就是吕后在高后七年迫害刘姓诸皇子的时候,刘恒躲過了一劫,這個我們《吕后系列讲過。当然,刘恒躲過去了,薄姬也躲過去了,這是第三個幸运。 第四個幸运,我們在讲《荡除诸吕那一集中间讲過,齐王刘襄起兵,周勃、陈平、刘章在宫中,在京城把诸吕全部灭掉了。本来這個灭掉诸吕立功最大的是谁呢?是齐王刘襄和他的弟弟刘章立功最大,但最后在立谁做继承人的問題上,大臣们不愿意立刘襄和刘章。因为刘襄和刘章是刘肥的儿子,两個人很小很能干,大臣们觉得他们上台以后不便于控制。而那個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大臣们觉得他很老实,好控制,就把刘恒立为了继任的皇帝,他就是汉文帝。所以第四個幸运的地方就是說這個薄姬的儿子,当别人在除诸吕,浴血奋战的时候,他在代地休息。等人家诸吕除完了,他被迎接回来当皇帝了。 這個薄姬就非常幸运地当上了皇太后,但是当了皇太后的薄姬就开始有变化了。她首先想到的是让自己的家族富贵,在這一点上,她几乎和吕后犯了同样的毛病。她的儿子,就是她已经管不了了,她就考虑到她的孙子,她這個孙子,她的孙子当时是太子,就是汉景帝做太子的时候,這個薄太后就为她的孙子选了一個太子妃,选的是她们薄家的娘家孙女。太子妃是個什么前景啊?太子继位将来就是皇帝,而這個太子的妃将来就是理所当然的皇后。就是她做過皇后,她知道皇后是很尊贵的,她還想让她的娘家孙女也做皇后,又犯了吕后同样的毛病,吕后不是给那個姓刘家的专门配姓吕的,刘吕配。這個薄太后她也是如此,她把她薄家的孙女挑出来搞這個刘薄配。其实汉景帝并不喜歡她祖母给他选的這個太子妃,但是沒有办法,這是老太后。在那個年代中间,他如果不服从的话,他有可能丢掉太子之位的,就接受了。汉景帝继位以后,這個太子妃就很自然地升为皇后了,這就是薄皇后。這個薄皇后确实是命薄。因为這個薄皇后她给汉景帝作为太子妃,到后来升为皇后這一段時間中间,始终沒有孩子。我們刚才介绍過,汉景帝是十四個儿子,出自六個妃嫔,唯独這個正牌的皇后沒有儿子。一個正牌的皇后却沒有皇子,而六個妃嫔生了十四個儿子,就就带来了一個非常复杂的局面,這就在汉景帝的宫闱中间形成了這样一個局面,皇后无子,而其他的六個妃嫔生了十四個儿子,那么這個皇后的位置能够长期保持下去嗎。毕竟汉景帝继位以后是要立太子的,所以這個宫闱之争,就因为這個薄皇后无子而引发了。 画外音:王立群先生刚才讲到,汉景帝时期,由于景帝不喜歡祖母给他指派的薄皇后,导致薄皇后无宠无子,這样一来汉景帝的十四個儿子都有被立为太子的可能。王立群先生认为,根据封建帝王继承制,皇太子的确立一般是立嫡和立长,排行第十的刘彘是根本沒有希望被立为太子的,那么少年刘彘的命运会怎样发展呢?影响少年刘彘命运的第二個女人又会是谁呢? 第二個女人,王。王,就是汉武帝的生身母亲,這個女人是影响汉武帝走上皇帝之位的一個非常关键的女人,這個女人的经历也不寻常。 我們要讲王,首先从王其母說起。王的母亲叫臧儿,史书的记载就叫臧儿,臧儿是谁呢,臧儿是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的时候曾经封了一個燕王臧荼,燕王臧荼是项羽封的十八路诸侯王之一,后来他投降了汉朝。到了汉五年,臧荼又造反,被刘邦平定了,所以臧荼這個家族就消亡了。而臧儿是燕王臧荼的亲孙女,她是燕王的孙女,她家族曾经有過一個显赫的過去。而且臧儿的婚姻经历也很坎坷,臧儿她的第一任丈夫是嫁到一個姓王的家裡去了,這個人叫做王仲,嫁到王仲家裡。臧儿嫁给王仲以后,生了三個孩子,一個男孩王信,两個女儿,王和王儿。王就是后来我們提到的汉武帝的生身母亲,但是生了一個儿子两個女儿以后,非常不幸,臧儿的丈夫王仲去世了。丧夫,這样导致臧儿又改嫁,改嫁以后的臧儿嫁到谁家呢,嫁到田家,一個田姓人家。到了田家,她又生了两個儿子,就是田和田胜。大家看《汉武大帝故事中间都知道,有一個宰相田,就是這個田。生了两個儿子,一個田一個田胜。這样臧儿就嫁了两次生了五個孩子。我們从臧儿的改嫁可以看出来,汉代的风俗对女子的婚姻是比较宽松的,女子随便改嫁。這個丧夫,离异,改嫁是很普通的事情,而臧儿這种婚姻观又影响到她对女儿婚姻的指导和她女儿对婚姻的把握。 王早年在她母亲的主持之下,她出嫁了,嫁到哪儿呢,嫁到一個姓金的,金王孙家裡了。嫁到人家這個金王孙家裡面,而且已经生了一個女儿,当王生了第一個女儿以后,她的母亲算了一卦,這個算卦的人告诉臧儿,說了四個字,說两女当贵,說你的两個女儿将来都能够大富大贵。臧儿非常信這一卦,她信到什么程度呢,她的小女儿還沒有出嫁,她的大女儿已经出嫁而且有了孩子了,臧儿决定把王从金王孙家裡夺過来,而且這個事情,史书沒有记载她是怎么办成的,我觉得這個事情办起来很难。她這個难在什么地方呢,因为她這個女儿已经出嫁了,大家都知道人都有一种惯性,特别是女孩子,为人妻,为人母,已经出嫁有了孩子,她有一個生活的惯性,你要她脱离它重新出来,這個是很难的。当时臧儿就根据這一卦做了一個决定,叫王出来,然后是生生地把王给夺過来了。而且這個金王孙是不同意啊,金王孙闹了很长時間,這個事情最后還是强扭不行吧,最后還是出来了。出来以后,臧儿不但把她的女儿从金王孙家裡夺出来,而且把她的女儿送到太子(汉景帝)的宫中,這個叫我們今天想起来是不可思议的。把一個已婚的而且已经有了一個孩子的(送入宫中),我想她绝对不敢暴露她前面的婚史,她绝对不会讲,如果她已经结過婚,有了一個孩子,再往太子宫中送,我想太子(汉景帝)不会接受。這個肯定是把這一段婚史给隐瞒了。然后送到太子宫中,而且非常意外地送成功了。 画外音:曾经有過辉煌家族史的臧儿不甘于自己家族的贫穷和破落,把赌注押在了女儿身上,她冒着灭族和欺君的危险,把一個有婚史的女儿强行送入宫中。俗话說,一入侯门深似海。她的女儿王能否像臧儿想象得那样,能得到太子的宠幸嗎?臧儿這一把能赌赢嗎? 从王出嫁金王孙她母亲把她夺出来,然后把她送入太子宫中来看,王這個人的身上至少有這么几点: 第一,冷酷。你想想,作为一個母亲,她能够斩断母女之情,毅然决然地出来了。她出来的时候,并沒有肯定她一定能进入太子宫中,她面临很多变数。第一,她能不能进入太子宫。第二,那個算卦的那一卦到底灵不灵。這都是未知数啊,送到太子宫中,能不能得到太子的宠幸,這些都不可知道。就這,听她娘這一說,這個王就毅然决然地出来了。這叫我来說,這個女人至少說是非常冷酷。 第二,有野心。王是個很有野心的人,她并不满足在金王孙家過這种普普通通的生活。她想有一個美好的未来。 第三,王富有冒险精神。你看她冒多大风险,万一她這段婚史被人举报了,那会是個什么结果,那恐怕太子宫中待不住,金王孙家也不会再要了吧。就這样,她到了太子的宫中。她的母亲臧儿不但把王送到宫中了,而且把王一個未婚的妹妹王儿也送入宫中,等于說她把她的两個女儿都送入汉文帝的太子(汉景帝)宫中,去服侍這一個太子,這個太子就是后来的汉景帝。所以臧儿這個人,我們今天在這裡不是重点讲臧儿,但是臧儿這個人很不简单。就是按我們今天保险来說,她上了两份保险。因为她的两個女儿无论哪一個得到宠幸的话,她将来都是赢家。如果两個女儿都得到宠幸,那她是個大赢家。這是她的這個母亲一個很大胆的举动啊。结果送入太子宫中以后得到宠幸沒有呢,我們看结果,王送入宫中以后结果生了一龙三凤,就是一個皇子三個公主,她的那個妹妹王儿更了不得,生了四個皇子,所以在汉景帝的十四個儿子中间,臧儿這两個女儿一共生了五位皇子。当然,這裡边有一個條件,史书沒有讲,但我认为這裡边有一個必备的條件,就是她這两個女儿肯定都长得非常漂亮,這恐怕是一個不言而喻的條件。你想想那個王结了婚,生了孩子,再把她夺出来,再把她送入太子宫,又得到太子宠幸,又生了一龙三凤。這個如果王和她的妹妹,她的妹妹生了四個,她也生了四個,如果說這两個女儿长得不是很漂亮的话,恐怕很难做到這一步。当然臧儿敢赌這一把,她就把這一宝押在哪儿,押在她這两個女儿的漂亮身上,這一把赌成功了。 画外音:臧儿的冒险举动终于成功了,她的两個女儿非常成功地进入了太子宫中,而且都生了皇子。汉武帝就是在這样的情况下诞生了,關於武帝的出生,民间有不同的版本传說。给這位皇帝附会了很多神秘的色彩。那么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如何记载這位帝王的诞生的呢? 王入宫以后很快就怀了孕,在怀孕期间,王告诉太子說她做了一個梦,這個梦是什么呢?叫日入其怀,就是她梦见一個太阳落到自己的肚子裡边了,這個梦非常奇特啊。在中国古代,像世界其他民族一样,我們這個先民历来都有太阳崇拜。我們到今天,還用太阳来比喻帝王,所以“日入其怀”這個梦她告诉太子,太子当时就說,此贵征也,這是個非常显贵的征兆。不過“日入其怀”做這個梦,我觉得它可能有這三种可能:一個是王自神其子。我們现在社会中很少碰到哪個怀孕的人梦到太阳落到自己的肚子裡边去了,因为现在沒有這么一說,可以做帝王,大家不去梦這個太阳了。所以她這個梦太阳我觉得很可能是王她自神其子,她自己要神化她的儿子。因为她儿子后来要做皇帝了。再一個,有可能是后人神化刘彘。因为后来她的儿子做了皇帝了,后人就附会她說她日入其怀。再一個,這两种可能都有。既有王的神化,也有后人的神化。而且我們前面在讲项羽和吕后的时候,我都沒有提到過野史。但是汉武帝,有关汉武帝的记载有两部野史:一部叫《汉武故事,一部叫《汉武帝内传。這個《汉武帝内传就說得更神乎其神了,說的是什么呢,說汉景帝他做了一個梦,梦见一個神女拿了一個太阳送到王,就是王美人的嘴裡边,王美人就把這個太阳吞了。吞下太阳以后怀孕怀了十四個月,生下一個孩子。当然《汉武帝内传這個說法不可靠,倒是“日入其怀”這個在《史记跟《汉书的《外戚传中间都在记载,這個是真的。不過我觉得這個真的跟王自己的造势有关系。 在這样一個背景之下刘彘诞生了,而她的母亲又是這样一個非同寻常的女人。所以到刘彘四岁這一年,也就是汉景帝前四年,刘彘被立为胶东王。在封刘彘为胶东王的同时,汉景帝又封了他的长子刘荣做皇太子。王入宫的第一個目的是达到了。她进入宫中,而且生了龙子,又被封了王。但是王的野心并沒有到此为止,因为毕竟胶东王跟皇太子這個位置差距還是太大了,這個差距還是很大的。這样一来,我們上面介绍了两個女人,一個女人是薄皇后,一個女人是王。在這两個女人中间,薄皇后是无子无宠,而王被送入宫中以后,既受宠又生了皇子。這样一来呢,在這五個女人中间已经出场两個人了,那么,下边還有三個女人我們沒有介绍到。這三個女人会怎样影响到少年刘彘成为皇太子的道路呢,請看下集《立储风波。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导航

热门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