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就業,強化素養——高職語文教學中職業素養的培養策略
郭菡
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廣東省肇慶市526000)
工業革命4.0時代背景下,推動了新醫科建設步伐,對於醫學高職院校而言,如何構建創新型、科技型、綜合化的新醫科教育,如何推進醫教產研協同育人的培養模式,打造面向未來中國特色的新醫科教育體系,成爲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在此背景下,醫學領域對人才需求標準亦發生改變,對於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而言,要想滿足日漸提升且不斷變化的人才使用標準,就必須要打破學科壁壘,加強學科交叉融合,培養複合型醫學人才。語文學科作爲涉及人文學科最豐富、最立體的學科之一,依託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幫助學生重新反思職業發展,提高就業率,是高職語文教學的新功能。對此,高職語文教師應當深刻把握學科內涵,立足不同專業就業方向,結合醫學領域對人才的要求,對語文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設計,豐富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職業素養。
在醫學高職教育中,要想培育品學兼優、德才兼備的卓越醫學創新人才,就必須一手抓外在職業實踐能力培養,一手抓內在職業素養的塑造,推動兩者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平衡發展,才能切實發揮出高職教育的價值與效能,達到預期目標。這裏所指的職業素養就是指能爲工作崗位高質量高效率完成提供支持的行爲準則,如敬業愛崗、開拓創新、團結互助、自我提升等[1]。高職語文教學目標與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存在共通性,因爲語文教學是以漢語言爲載體,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從基礎的語言應用向邏輯思維、情感認知、道德品質等方面轉變,是實現知識技能向內在素養轉變的漫長過程。這也是在高職語文教學中開展職業素養培養的重要原因。
2.1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
在古希臘哲學領域,“認識你自己”是其研究的終極命題,能夠客觀認知自我,做好自我定位,是職業心理適應性鍛鍊的重要前提。語文學科具有這方面的作用與功能,如在寫作教學中能夠鍛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嚴謹的思維;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鍛鍊學生表達能力、理解能力。此外,在語文教學中很多課文主旨大意都會涉及到信念、價值追求等內容,古詩詞也蘊含着濃郁的文化底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過老師針對性的點撥和引領,幫助學生找準人生定位,重塑人生理想,實現自我價值,在內外兼修中具備良好的素養。
2.2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他人
隨着現代社會的不斷髮展,各行業各工種之間的配合度越來越高,因此對人才要求越來越高。學生要想能夠在今後的崗位中高效高質完成工作,前提是具備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以及團隊意識,懂得如何正確處理人際關係[2]。因此,職業素養教育中幫助學生正確認知他人是重點,引領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能夠不卑不亢,保持平等互助的工作態度。而在語文教學中也會涉及到人情世故,諸如我們熟悉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些都是體現愛情、友情的良好素材,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在實現自我提升的同時,學會設身處地爲他人着想,懂得如何尊重、關心他人。
2.3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社會
正確認識社會是與時俱進的重要前提,將自己幹事興業的激情與社會實際需求結合起來,有助於更好地把握人生髮展方向,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目標。而語文學科本身就客觀展現出了社會百態,在課文中濃縮了現實生活的各種現象,學生通過學習不僅能夠獲得基本常識,同時在參與相關社會實踐中也能更好地瞭解社會,獲得與同學團結合作以及融入社會的機會,從而在此過程中實現自我提升。
3.1加強課程定位,融入職業理念
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聚焦就業,着力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優化課程定位,從以往“求知教育”向“知行合一”新理念轉變。對於高職語文教學而言,課程最終目標是培育職業意識,使得學生的人格得以完善[3]。這就要求教師應知識淵博,涉獵廣泛,對課堂教學具有較強的掌控力,爲靈活滲透職業教育奠定良好基礎,打破傳統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賦予課堂全新的內涵。對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選取本校畢業生求職案例,通過案例分析引導學生分析求職過程中的亮點和不足,從而指導學生了解自身不足。此外,在教學中教師還應關注學生職業技能發展,鼓勵學生藉助網絡平臺蒐集相關資料,如組織學生觀看《令人心動的offer》醫學季這類職場類節目,一方面讓學生了解醫院環境,熟悉各個崗位的工作職責;
另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節目中嘉賓的表現,對標自己存在的不足,從而刺激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職場。當然,在引導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採用分層引導的方式,因材施教、循循漸進的在教學中融入職業理念。
3.2聚焦互聯網資源,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隨着以人工智能、AR/VR爲代表的新興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深入應用,教育信息化建設進程加快,也催生了微課、慕課等新型教學理念,創新了高職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在高職語文教學中,高效利用互聯網資源,是傳統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打破了課堂教學的束縛,使得語文教學資源得以豐富,學生知識面更廣,有利於其職業素養的培養。因此,教師要用好互聯網資源,不斷創新教學模式[4]。例如在教學《本朝百年無事札子》一課時,在課堂教學中我引入了“華爲案例”,要求學生在課前通過互聯網蒐集華爲資料,瞭解中美貿易戰的背景,思考華爲成功的原因。通過課前導入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從而順勢導入教學內容。而在課文講授過程中,我刻意削弱了古文字詞及語法的講解,在學生對課文大意掌握後,重點解讀作品主題,領悟作者意圖。王安石爲北宋人,在當時北宋天下太平、經濟發達,其作爲宰相卻有着清醒的政治頭腦,敏銳察覺到盛世太平下王朝所存在的潛在危機,並極力勸誡宋神宗改革。這是本篇課文的時代背景,考慮到學生歷史基礎較弱,古文學習一直以來都是難點,學生存在着畏難情緒,但是當提到華爲時,尤其是在談論到華爲數碼產品和軟件時,學生異常活躍,紛紛暢所欲言。此時,我因勢導利通過解讀任正非的改革思想與憂患意識,引導學生了解王安石變法的精神內涵,讓學生意識到憂患意識和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德,同時也爲民族發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課後,要求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完成作業,通過網絡蒐集與本課相同主題的案例,並製作成PPT上傳至教學平臺,學生之間可以相互交流評價。通過學生作業反饋來看,學生對於職業精神內涵有所領悟,可喜的是在PPT設計中也鍛鍊了學生的設計能力。
3.3立足課堂教學陣地,推行模塊化教學
對於高職語文教學而言,其涉及知識較多,不僅有古文、詩詞,也有現代散文、小說等等。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模塊化教學的方式,使得課堂教學與能力培養有機結合,從而提高學生職業素養。例如,在閱讀賞析模塊中,教學主體大多爲精品範文,這些範文凝聚着中華民族先進的思想,蘊含着濃厚的文化精髓,通過品讀和賞析,能夠夯實學生的文化基礎,提高學生文學修養與審美能力,爲人文素養提升奠定良好基礎。在口語交際模塊中,圍繞學生面試和職場人際交往需求,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是今後就業的敲門磚。在應用寫作模塊中,主要側重於書面表達能力的培養,並結合今後職業要求,讓學生學會如何寫通知、寫申請等等,這樣不僅使得教學過程更加生動,同時又契合今後職場需求,對學生職業素養提升有很大助益。在專業模塊中,教師應結合各專業特點,圍繞專業就業市場,進一步擴大語文知識的深度,構建起“語文中有專業,專業裏有語文”的格局。對於醫學生而言,當前存在着一個刻板認知,即會做實驗、會診斷、會下醫囑即可,卻忽視了對學生文字表達能力的培養,沒有意識到寫作能力對其科研素質的影響。對此,在教學中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通過嚴謹的文字表達能力確保學生不僅在醫學實驗中能夠保持清晰的思路,同時也能夠清楚表達患者疾病。總之,在開展教學時要立足課堂陣地,圍繞專業特點,積極推行模塊化教學。
3.4豐富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綜合水平
高職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職業素養不僅侷限於課堂,還應充分利用社會大課堂爲學生創設廣闊的發展空間。對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於通過形式多樣的綜合實踐活動,與語文教學銜接起來,讓學生在與之相關的活動中接觸更多的就業環境和現實生活,從而加強對知識的靈活運用。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內活動。通過開設語文主題活動,如圍繞就業主題開展辯論賽、演講賽,模擬現場招聘、模擬就業情境等,讓學生在活動中鍛鍊表達能力,強化學生對面試場景的熟悉度,確保學生能夠沉着冷靜應對。還可以組織開展徵文比賽,暢談自己的職業規劃、人生理想以及對職業素養的認知;
開展方案策劃、宣傳簡報、企劃文書等比賽活動,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職業技能。通過與學生職業技能息息相關的校園活動,突出學生主導地位,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二是依託校外實踐,延伸教學範疇。鼓勵學生利用課餘時間,採訪一些成功人士、企業創始人等,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感知他們對事業的熱愛以及對人生價值的執着追求,從中受到啓發,激勵自己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素養。三是結合專業實訓,提升職業素養。高職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還應針對專業設計實訓活動,如鼓勵學生利用課餘時間積極參加志願活動,如在社區宣傳生活中常見的保健措施,提高老人及時就醫意識;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充分發揮醫學院校學科優勢,深入,瞭解民情,開展防癌義診、科普宣傳、衛生調研、藥品捐贈等活動,力爭實現“全民健康”,充分展現出新了時代當代醫學生的責任與擔當。
3.5改革教學評價方式,增強學生就業信心
當前,高職語文教學中依舊沿襲傳統的評價方法,尤其是一張試卷定成績的現象十分普遍。而試卷內容也多以語文基礎知識爲主,考試內容缺乏新意,過於看重理論知識,導致學生對於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不斷降低,很多學生爲了應付期末考試大多隻是在考前突擊學習。對此,教師應當轉變以往追求考試成績的觀念,多關注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緊密聯繫專業特點,考慮學生就業需求,採取理論考覈與實踐考覈相結合,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同步的多元化考覈評價體系,全方位考覈學生學習情況。對此,可以將高職語文考覈評價體系分爲三部分:一是過程性評價。主要考覈指標爲課堂出勤率、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實踐活動參與及任務完成情況等,多方位對學生平時語文學習情況進行考覈;
二是結果性評價。以期末考試爲主,綜合實訓爲輔,檢驗學生課堂所學,提高學生對學科的重視度。三是實踐活動考覈。將各類職業證書、比賽獲獎證書納入期末成績評定範疇,激發學生關注自己的職業技能提升。三項考覈佔比則由教師根據專業特點進行合理設定,以此來提高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團隊協作、創新精神、競爭意識等職業素養。
3.6加強教師隊伍培訓,提高教師隊伍素質
要想培育出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就必須要有一支優良的師資隊伍作支撐。因此,加強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成爲當前高職語文工作的的重點。院校應根據自身實際,選拔一批語文專業知識紮實、職業素養高的優秀教師,充實教師隊伍[5]。階段性考察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水平,從而督促教師強化自身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此外,院校還應爲教師搭建互動交流平臺,積極組織教師與其他院校教師進行教學交流,以此來實現思維碰撞,激發更多的教學靈感,汲取先進成功的教學,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開拓其視野。不僅如此,院校應重視教師隊伍綜合素養的提升,不斷規範教學行爲,嚴禁教師在校內開展無關的教學活動,強調師德師風建設,着力提升教師職業素養,爲教師搭建展示自我個人魅力和風采的舞臺,引領教師以身作則,從而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正確的引導和薰陶。與此同時,院校應積極搭建教師、家長、學生三方溝通平臺,如定期舉行家長會、優秀教師評選活動等,學生根據教師教學表現進行評分,並將評分作爲教師職稱評定、評優評先的重要考覈指標。針對分數較低的教師,則應積極協助教師尋找問題根源,從而制定解決方案。
總而言之,隨着醫學改革的持續推進,對醫護人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很多醫療機構在人才引進時不再只是侷限於學生的專業技能,同時也會考察學生的職業素養。因此,以學科教學爲載體推進職業素養培養已經刻不容緩,這不僅是素質教育下醫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時代發展的潮流。高職語文教師應當主動作爲,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在教學各個環節中巧妙融入職業素養,爲學生今後長遠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