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猎犬
发现了AL-31FN发动机問題的人自然是陈念,而他也正是以此为筹码,說服了林永明暂时推迟這台发动机的引进计划。
当然,单单指出AL-31FN的缺陷,实际上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這件事情的未来发展,要想真正取得最好的结果,其关键還是要制造真正可用的、且性能强劲的自有发动机。
而要做到這一点,自己就要好好利用手裡有限的源点了。
光是按照系统预设的模块去解析是不行的,還必须要精细化操作。
想到這裡,陈念摊开了一张白纸,开始在上面逐條梳理建造一台发动机所需要的所有关键技术。
首当其冲的是材料,其中包括扇叶材料、燃烧室材料、隔热涂层材料、轴承材料等等。
随后,是铸造工艺,其中最困难的是粉末合金挤压成形技术,其次是电子束焊接和线性摩擦焊接技术。
再次一级,就到了真正的内部结构设计的领域了。
這一部分,最重要的就是燃烧室和压气机设计,其中涉及许多前所未见的新构型、新设计,哪怕一直到20年以后,這部分的设计都沒有真正公开過。
但当然,只要有了图纸,其实复制起来也不困难,所以,這应该是所有关键技术中最简单的一部分。
只需要投入一個源点解析完发动机结构就行了。
理清楚了主要技术难点,陈念又开始规划自己的源点使用。
他现在手裡有1.15個源点,动力系统结构图需要1個源点,這一点是沒办法节省的。
那其他的呢?
他思索片刻,开始逐一检查各项技术所需要的源点。
单晶镍铁合金,這個問題已经解决了,不再考虑。
但是,现在制造单晶镍铁合金,材料所那边使用的是热等静压+包套锻造的工艺,在性能上有较大的损耗。
所以,自己還需要去解析热等静压+挤压+超塑性锻造工艺,其核心就是超塑成形机。
這玩意儿国内现在已经有了少量引进,北机电研究所裡就有一台GLEEBLE1500。
但性能相对来說不太够看,所以,自己要做的,就是有针对性地解析,优化超塑成形机的性能。
而影响超塑成形机性能的主要是液压电控系统、高压加热系统。
那就直接在這两样下功夫好了。
想到這裡,陈念立刻在纸上写下了两個名字。
GLEEBLE3500高压模块、GLEEBLE3500液压模块。
随后,他唤醒系统,得到了這两個模块需要的解析源点数。
每個居然都需要0.2源点!
擦,都差不多跟一個单晶镍铁合金的制造工艺一样贵了.毕竟那玩意儿才花了0.25的源点呢。
不過也沒办法,谁让這個技术领域国内几乎是一片空白呢。
陈念摇摇头,在這两個词后面分别标注了0.2的数字,随后便继续开始下一步的推演。
AlloyC阻燃材料,0.08点源点。
陶瓷基TBC,0.05点。
外涵道涂层,0.01——這玩意儿咱们自己也能造,還是别浪费源点了。
后面三种材料主要是配方問題,不涉及配套设备,总体来看源点消耗倒是不大。
汇总到這一步,材料的問題基本全部解决,随后就是工艺問題。
粉末合金挤压成形這块已经在材料那边顺路解决了,那就只剩下焊接問題。
电子束焊接和摩擦焊接這两种工艺陈念都是听過沒见過,甚至可以說半点了解都沒有,也不知道其中的技术难点是什么,所以也只能先上網搜了具有代表性的设备写在纸上,大致看了看源点需求。
然后他就傻眼了。
每种设备都需要0.5個源点。
這不纯扯犊子嗎?這哪花得起?
還是得找人先了解了解,从最核心的技术开始解析吧
陈念长舒了一口气,他看了一眼白纸上密密麻麻的名词和数字,全部加总起来一算,造出一台发动机,居然总共需要3.4個源点。
這個结果让他脑门子直跳。
得学多少东西,才能换回来那么多源点啊?
空气动力学入门课程的潜力已经基本被榨干了,更进一步,就只能是那些更复杂的研究课题了。
看来還是得从材料学入手。
這是一個自己相对陌生的领域,理论上說,源点积累的速度也会更快。
想到這裡,陈念又看向了他之前根据陈果的安排整理好贴在墙上的课表。
正好第二天就有一门材料学的课,到时候就看看效果吧。
二十二号项目已经正式启动,发动机项目也是箭在弦上,留给自己的時間,越来越少了
陈念晃了晃脑袋,驱除掉纷乱的思绪,随后,他打开系统,选中了F-22的动力模块,毫不犹豫地選擇了“开始解析”的选项。
一瞬间,大量信息冲向他的脑中。
剧烈的疼痛如期而至,伴随而来的,是对這台发动机的全新认知。
三级风扇、六级高压压气机。
中介轴承、高压转子轴承。
双层浮壁燃烧室、瓦块薄板散热、甚至包括矢量喷口
一個又一個的细节呈现在他的脑海中,這一刻,那些困扰了航空人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难题全部得到了解答。
他還记得自己的前一世,在F119发动机的粗略结构图获准公开之后,因为一個“为什么F119发动机存在高低压导向器”的問題,一大批专家曾经吵得不可开交。
一部分人认为在使用CT对转涡轮技术的前提下,整流用途的高低压导向器根本沒有必要,也许只是设计冗余。
一部分则认为,导向器既然存在,就一定有作用,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這個争执到最后也沒有结果,有人提议說直接找美国方面的学者咨询,毕竟這算不上什么核心技术問題,又已经公开,如果是出于学术交流目的的话,也许有机会。
可是,基于学术的咨询被人家一句话——不,是一個单词就顶了回来。
“why?”
凭什么?
对啊。
就算不是核心技术,可你不還是不知道嗎?
既然你不知道,那我为什么要告诉你呢?
沒有人能指责美方做的不对,大家只觉得憋屈。
后来,這個問題无疾而终,出于稳妥考虑,在WS-10、WS-10A的设计中,都使用了CT下的导向器。
可它到底有什么用?!
当时真沒人知道。
而现在,這個問題在陈念這裡有了答案。
它的作用跟整流沒有任何关系。
它居然只是一個结构支点!
之所以保留了它,只是为了增加风扇框架的刚度。
而WS-10、WS-15所采用的可不是F119的扇叶一体成型技术,工艺不同,保留导向器,完全就沒有任何用处。
所以,其实這根本就是美国人给我們挖的一個坑!
陈念无奈地叹了口气。
這样的坑不知道還有多少。
但至少,有自己在,這样的坑,华夏人不会再跳了。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