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神十三歲 第179節 作者:未知 網絡也是呼朋喚友的好去處,“銀河系漫遊指南”原本只是幾個愛看科幻小說的宅男搭建的論壇,被幾個數學系學生髮現後迅速佔據,一個接一個的來到這裏,到現在成了全球青年數學家最喜歡的網上社交地。 2000年的最後一天的晚上23點,“銀河系漫遊指南”論壇上有一個新帖子,發帖人id“miao wen”,帖子實際是一篇論文,題目爲“到達龐加萊猜想的最後一步”,並說明這是3篇論文中的第一篇。 這篇論文長度爲33頁,不過在網絡上也只是微不足道的若干字節罷了。 當天晚上絕大多數論壇用戶都在慶祝新年,一些夜貓子直到過了午夜才發現這篇論文,但大部分人都看不懂這篇論文。 第二天,更多的人涌進論壇,很多人以遊客身份瀏覽該貼。 很快,國際數學界都在說,一位普林斯頓大學的年輕的數學副教授似乎真的解出了“龐加萊猜想”。已經發布的第一篇論文正在經受全世界各國數學家的驗證,並且,他們都在焦急的等待接下來的兩篇論文。 * 康妙玟在論文的開篇首先鳴謝了一些同行和朋友,以及在龐加萊猜想的破解之路上做出過貢獻的前輩們,正因爲有着前輩們的不懈努力和工作成果,她才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徹底解決這個猜想;一些交往密切的同行和朋友們也提供了思路,使得她的思路更開闊。 33頁的論文搭建瞭解決龐加萊猜想的框架,精彩內容尚未真正呈現。 * “不要緊嗎?”羅克狄擔心的問。 “什麼?”康妙玟被問得莫名其妙。 “我是說,你分開發布論文,不要緊嗎?” “你是說會不會有人根據我的第一篇論文解開後續,提前搶走我的榮耀?” “會嗎?”他緊張又擔憂,還很好奇。 一旁的瑪麗蓮笑了,“想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寫出一篇完美的論文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數學論文……很難。” “是的,數學論文很難寫,或許真的有人想搶先寫出後續的論文,但他或者她必須保證論文不會被糾錯,那很難。而且會被人嘲笑,因爲我的論文發表在前,他如果按照我的解決思路走,那就是‘學術抄襲’。” 也是哈,文理科論文都有“查重”一說,你不能盜用別人的idea,搞數學當然也同樣。龐加萊猜想要是那麼容易解答,就不會90多年都沒人解出了。 羅克狄放心了,“那我可以期待你拿上好幾個獎了,是嗎?” 康妙玟笑着搖頭,“不太多,很多數學獎只獎給本國數學家。” “菲爾茲獎呢?” “那個很難,非常難。你要知道他們是怎麼評獎的。” “我知道一點,跟其他的大獎差不多,會有一個提名委員會,對嗎?” “是的,每一屆都會提名幾十個候選人,然後一輪一輪的投票,直到留下4名得票最高的候選人。” 羅克狄看着她。她的事情都會對他說,比如普林斯頓大學一直想讓她申請入籍美國,之前她已經申請到了永久居留權。作爲近年數學界最耀眼的新秀,她的綠卡申請通過的很快,有綠卡對她頻繁出國比較方便,但還不是很方便,如今有一本美國護照纔是走遍天下都不怕。 而且,入籍之後她就能獲得美國的數學獎,要說美國在數學獎項上那可是毫不吝惜,各種聯邦級別的、州級別的、私人基金的獎項多得很!而且獎金也不小氣,少的都有幾萬美元,多的能有幾十萬美元,拿一圈獎下來,荷包頓時鼓鼓。 而且還會有“名氣”這種附加值,在美國,媒體偏愛娛樂明星,接着是富豪和政治明星,接下來纔是文化和藝術領域的名人,至於科學家?能出名的始終是極少數,所以,誰不喜歡“出名”呢? 瑪麗蓮在跟康妙玟說着投票的事兒。 “這不太公平,有些時候你覺得某人應該得獎,但偏偏他或者她沒有得獎,等到下一屆,她或者他便過了年齡。這公平嗎?” “世界上的事情本來就不是絕對公平的。” “還有,你懂的,如果評審委員會沒有你的國家的人,那麼你就很難勝出。” 唔,懂的。中國在這方面處於絕對劣勢,在國際上的各種組織、機構中,中國人都是極少數,完全不稱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地位。中國至今無人獲得菲爾茲獎,除了國內按資排輩出頭很難的問題之外,還有在提名委員會和評審委員會基本“查無此國”的問題。 所以美國法國的菲爾茲獎得主超多也就是這麼來的,也因此蘇聯/俄羅斯的獲獎者也是屈指可數,困境也是同樣的。 要想破局,只有做出了震撼世界的重要成果纔有可能。 以無可爭議的成績,贏得一輪又一輪的投票。 第219章 《時代》週刊的採訪 她是幸運的, 原本她以爲龐加萊猜想怎麼也得10年起步呢。在數學領域,10年壓根不算什麼很長的時間,有人圍繞一道難題都能奮鬥終生還沒有什麼結果, 在這個領域, 靈感和毅力缺一不可。 牛逼如弗拉基米爾·阿諾德那樣多領域開花數學物理雙修的大佬很少很少, 不然真是完全沒有別人的活路了。阿諾德教授一直關注康妙玟, 康妙玟選修過他的研究生傅里葉分析課程,正經的師生關係。師生一直保持聯繫, 阿諾德教授也看過了她的論文,很高興她能在如此年輕的時候就能做出突破性的成績,十分驕傲。 本着要提前做好準備的想法, 康妙玟還在念物理博士階段便申請加入了美國數學學會成爲會員, 美國數學學會對會員的國籍沒有要求, 對工作地點等也沒有要求, 個人和團體(主要是大學)都可以成爲會員。一旦成爲會員,好處多多, 數學方面的研討會自然不用說,一些美國國內的不限制國籍的獎項也能獲得提名了。 美國數學學會能頒發的最有含金量的數學獎項是科爾代數獎(cole prize in algebra), 分爲1928年頒發的代數獎、1931年頒發的數論獎,每5年頒獎一次,且兩個獎項還是分開的,每屆獲獎人數1到2人, 可以說非有重大突破不能獲獎。也因此科爾代數獎便成了美國/留美數學家們心心念唸的“大獎”,但這個獎獲獎人數太少,少到可以忽略不計, 誰敢說自己就一定會是“天選之子”? 除此之外麥克阿瑟基金會,每年頒發的“麥克阿瑟獎macarthur fellows program”(又被稱爲“天才獎”)才是大家都心嚮往之並且獲獎機率更大的獎項, 這個獎項在1981年設立,每年獎勵20到25位各領域的傑出人士,每人獎金50萬美元,無任何附加條件。 康妙玟第一次聽說麥克阿瑟獎居然獎金高達50萬美元,便深深覺得這可真是體現美國的雄厚財力的一個極好的例子。去年麥克阿瑟獎的獲獎者爲24人,也就是說麥克阿瑟基金會要掏出高達1200萬美元的獎金! 麥克阿瑟獎對獲獎者的國籍沒有要求,但絕大多數都是美國人,極少數歐洲人,更少的亞洲人,去年有一位中國旅居美國的藝術家獲得了麥克阿瑟獎,是中國第一位獲獎者。這個獎也以提名的不走尋常路而聞名於世,它沒有提名委員會之類,只接受匿名提名,不需要被提名人提交任何資料,很多被提名者直到接到獲獎電話才知道天上掉餡餅了。 其實也就是說,你必須已經是業內小有名氣的人才,才有可能獲得提名,畢竟人家要是從來沒有聽說過你的名字,又怎麼可能提名你呢? 康妙玟:好累。 幸好她已經算是小有名氣,除了是一名數學家之外,還是目前美國小有名氣的藝術家,她的美國經紀人正在爲她策劃紐約畫展。 沒錯,她簽了一家美國大經紀公司,有了美國的藝術經紀人。成熟的美國藝術市場接受任何流派的藝術,年輕的畫家不稀罕,紐約的翠貝卡區匯聚了全美最多的畫廊、最多的青年藝術家,每一位青年藝術家都做着一飛沖天的美夢。但如果一位年輕的畫家同時是一位有着天才之名的數學家,那當然是很稀罕的。 在普林斯頓就讀的3年,康妙玟也沒有荒廢藝術創作,她的繪畫技法愈發成熟,書法風格也更加成熟,開始有了自己的鋒芒。 每年寄幾張畫作和書法回國參加展覽,她人不在國內,但國內時不時有她的傳說啊不,報道,年年能拿個把畫展或書法展的獎,十分愜意。 所以,這就叫“心想事成”吧,或者叫“一順百順”,當你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隨之而來的只有更上一層樓。 這種感覺……該死的真是棒極了! * 第二篇龐加萊論文在2001年的1月11日發佈,有20頁。 第三篇龐加萊論文在1月31日發佈,有35頁。 已經儘可能的簡潔了,但還是多達88頁。 三篇論文構成了一個整體,詳細解答了龐加萊猜想。 論文非常完美,沒有錯誤,沒有漏洞,整整一個月的時間,無人指出錯誤或缺漏。 第三篇論文發出之後,《時代》週刊打電話到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詢問是否可以採訪康妙玟副教授。 美媒的觸覺極爲敏銳,他們關注這個國家的方方面面,努力將一切資訊帶給美國羣衆,十分敬業。 康妙玟很淡定的表示,可以。 她對媒體採訪早已熟悉,也自信可以應付的很好,不需要公關經理教她怎麼“說話”也就是應付媒體。她看了一些講公共關係的書籍,又有這幾年收看美國時政新聞、人物訪談的經驗,對於美媒記者與中媒記者的不同之處有所瞭解,沒在怕的啦! 在美國的這幾年她相對低調,在普林斯頓這個小鎮上默默的當她的好學生。美國吸引着全世界的傑出人才,少年天才數不勝數,她在美國也不過是另一個聰明人,不值得美媒關注,直到她突然做出了震驚世界的成果。 * 採訪絡繹不絕,很快,龐加萊猜想被證明的消息從數學界蔓延開來,進入成千上萬普通人的視野。幾乎一夜之間,美國街頭便全是她的照片,她登上了數不清的紙質媒體,報紙的封面、雜誌的封面。 這股風潮從美國迅速蔓延到歐洲,又蔓延到亞洲、非洲、大洋洲,一時間,全世界各地都有人在說她,一個年輕的中國女孩解開了龐加萊猜想! 世界震驚於她的年輕,也似乎再次“發現”了中國。康妙玟博士目前就職於普林斯頓大學沒錯,但她不是美國人,是中國人,還是一位年輕女性,這就更令人驚異了。 數學家們不知道具體心情如何,但對外來說,數學界對於女性能在數學這種“傳統”的男性領域佔據一角是非常歡迎的,於是數學界人人都顯得十分欣慰,到處誇誇。 於是很微妙的,康妙玟發現自己的待遇又提高了。 她在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繫有自己的辦公室,但因爲沒有升到正教授,也沒有帶研究生的資格,因此是沒有助教的,也沒有助理,教學方面都得自力更生自給自足。忽然,大學人事部調撥了一名女祕書給她,說是爲她接電話、處理瑣事。 好吧,既然大學這麼殷勤,她也就笑納了。 各種會議邀請也更多了,有些暑假期間的研討會和會議現在就給她發來了邀請函。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也同她接洽,想要她結束春季學期的教學後便跟ias重新籤合同,他們提供了一張爲期3年的全職研究學者的合同,合同期間她將在ias有自己的辦公室(更好的辦公室)、沒有教學和論文要求;薪水若干,津貼若干,並且提供給她一處住宅居住,還是當年奧本海默住過的住宅。 嘖嘖。 幾乎同時,法國高等數學研究所也向她遞來了條件優厚的邀約,提供了一張爲期5年的全職研究學者的合同,她將在ihs有一間寬敞的辦公室,同樣沒有教學和論文的要求,她可以自由決定是否爲研究所的博士後、訪問學者等開設講座,不是硬性要求;薪水若干,津貼若干,提供一棟獨棟住宅,還送她一輛代步車。 普林斯頓大學也立即將提升她爲正教授的議程排到行政事務的最前列,而她去年9月才入職,如果今年9月提升她爲正教授,她將會是全球所有大學歷史上最快升到正教授的第一人! 康妙玟保持淡定:嗐!這都不算個啥! * 《時代》週刊的採訪在2月的一個下午。 普林斯頓已經開學兩週,2月的天氣還很是寒冷,走在教學樓之間,康妙玟還是像個學生。 攝影師爲她拍了一些照片,就用教學樓作爲背景,拍的很不錯,果然專業人士出手就是不一樣。記者還帶了化妝師爲她化妝,化完妝,她還是她,就是變得……很漂亮。 康妙玟不懂更多的化妝技巧,她平常也就是塗塗脣膏完事,今天的她竟然可以稱得上“明眸皓齒”,比平常的她好看很多。她很是新奇的看着攝影師爲她拍的拍立得小樣,很高興的將拍立得遞給羅克狄。 “瞧,都不太像我了。” 他笑着說:“你本來長得就很好看啦,化妝是凸顯你五官的優點,你就是很好看嘛。” 這話她喜歡聽,誰不愛聽好聽話呢? 這一天的採訪也很順利,《時代》週刊的記者素養很好,沒有問什麼很尖銳的問題,她的履歷也很簡單,沒有什麼值得深挖的,記者似乎因爲她是個年輕女性而對她十分溫和。 至於什麼時候刊登採訪?記者沒有說。 經紀人則說,這種事情不好說啦,《時代》週刊同樣追逐“熱點”,但《時代》週刊牛逼的地方在於,它還能製造“熱點”,所以《時代》週刊一向不太在意“時效性”。 好吧,康妙玟也覺得無所謂啦,只要他們肯定能刊登,她其實也不是很在意具體時間。 第220章 完結篇 同事們都很羨慕她, 畢竟誰不想登上《時代》週刊呢?《時代》週刊是美國媒體的門面擔當,一登《時代》天下知,全美2億羣衆至少有1億能知道你, 接着——就是如同漣漪一般, 你的知名度從美國擴散到全世界, 你會成爲世界知名人士。 在美國這樣功利性極強的國家, “名氣”意味着錢,以及其他數不清的利益, 對她個人和大學來說都是如此。普通人總是慕強的,極少有例外。 科學界或者說數學界會有什麼不同嗎?不會的,沒有什麼不同。 在普林斯頓成爲“知名人士”的好處略, 在小鎮上成爲幾乎人人都認識的人也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但當她到紐約、波士頓或是別的城市, 或是在飛機上, 都有人能認出她,那麼……還是很有點欣喜的。 “你好, 康教授。這裏有果汁、牛奶、礦泉水和香檳,請問你要什麼?” “早上好, 康教授,祝你有愉快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