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作者:未知
文廣撇了撇嘴說道:“我們真的是給太奶奶準備了禮物的,但是都怪焦叔叔和孟叔叔,我們兩個好不容易抓來的小鳥,回來看到他們兩個,一高興,結果小鳥就給飛走了……”

  衆人聞言,都愣住了。“怎麼?焦、孟二將回來了?”所有人的心頭都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穆桂英婆媳心頭一緊,這兩個孩子呀!這下如何才能遮掩過去?佘太君的心瞬間又掉到了冰窟窿裏,這個時候焦廷貴和孟懷源二人回來,定是戰場上出了什麼事情。那宗保呢?宗保是不是出事了?如果不是的話,爲什麼他們兩個回來,卻不來見我呢?

  這樣想着,佘太君問道:“桂英,這焦廷貴和孟懷源二人回來,你可知道?可是宗保出事了麼?”

  穆桂英想掩飾,但是她實在不知道該說些什麼。見她神情黯然,老太君越發肯定自己的預感是真的了,悲劇再次重演——白髮人送黑髮人,如今自己這麼大年紀,還要再經受一次那種刻骨銘心的疼痛,上蒼真的是公平的嗎?楊家可從來沒有做過虧心事啊!

  這位飽經滄桑的老人,看到下面站着的兒媳和孫媳,再次把悲傷壓在了心底,她知道她們心中的悲傷不會比她少,她們只是擔心她,所以纔會瞞着她。佘太君硬是將快要流出的眼淚忍住了,疲憊地說道:“讓廷貴和懷源兩個人進來吧!”

  見婆婆這麼說,柴郡主再也忍不住了,眼淚奪眶而出。大家都明白了。穆桂英讓人將焦孟二人請進壽堂。二人一見佘太君,立即跪在地上,痛哭道:“老太君,是屬下無能,未能保護好少將軍,屬下該死!”

  雖然有了心理準備,但是確認了這個消息之後,佘太君還是忍不住老淚縱橫,其他人也都隨着哭泣起來。佘太君艱難地說道:“起來吧!這怎麼能怪你們呢?我楊家兒郎都是戰死沙場,宗保如今終歸是追隨他爺爺和幾個叔伯的腳步去了,也算是死得其所了!我雖然心中悲慟,但是並不怪怨,這就是楊家兒郎的宿命啊!”

  焦孟二人將延州兵敗的經過又詳細講述了一遍。壽堂內哭聲一片,楊文廣和楊文君被父親陣亡的消息嚇傻了,回過神來,抱着母親穆桂英痛哭。佘太君的壽堂變成了靈堂,來祭奠楊宗保的亡靈。

  穆桂英掛帥

  從包拯的口中大家得知,延州兵敗之後,朝廷已經連日召開緊急會議,商議對策,但一直沒有結果。龐太師現在力主議和,但遭到包括包拯在內的一部分文武大臣的堅決反對。仁宗皇帝猶豫不決。現在的問題是,如果不議和,朝廷又找不出適當的人選來領兵出征,收復延州。形勢危急,這樣下去的話,仁宗最終很可能選擇議和的方案,來化解近在眼前的危機。

  佘太君聞言,低頭不語。過了一會兒,她擡起頭來,依然沒有說話,只是將目光投向了穆桂英。穆桂英會意地點點頭,鬆開懷中的文廣和文君,站起身來,向包拯行了一個莊嚴的軍禮,道:“包大人,請轉告陛下,如蒙不棄,穆桂英願意領兵出征,爲陛下分憂,爲國家盡忠,爲夫君報仇!”

  包拯眼圈發紅,緩緩站起來,向穆桂英深深一揖。

  次日,仁宗再次召集文武大臣商議,不等龐太師發言,包拯就搶先一步,舉薦穆桂英掛帥,帶兵收復延州。仁宗有些不忍,楊家的男人都爲國捐軀了,現在又讓楊家的女人再次走上戰場,這麼做是不是有些太殘忍了?除了楊家,難道偌大一個國家就沒人可用了嗎?或許,楊家真的是上天賜給大宋的保護神吧!

  龐太師見仁宗皇帝沉默不語,以爲他對楊門女將出徵心存疑慮,趁機說道:“這穆桂英當年大破天門陣,的確有些本事。只是時過境遷,楊延昭、楊宗保父子都已經不在,單靠她一個女流之輩,能夠抵禦西夏的虎狼之師嗎?請陛下三思,臣以爲暫且與西夏和談,以爭取時間,整頓軍備,等時機成熟再出兵收復延州,是比較穩妥的辦法。”

  仁宗皇帝眉頭一皺,對這個老丈人心生厭惡,沉聲道:“西夏、西夏,朕何曾承認過他們的國號,他們不過是叛賊而已!當初你保薦狄青出征,現在又張口和談、閉口和談,身居高位,出爾反爾,如何讓人信服!狄青兵敗,是你用人不當。朕不追究你的罪責已經是法外開恩了,你還有臉面讓朕卑躬屈膝地與叛賊坐下來談判。連楊門女將都要爲保大宋江山社稷上陣殺敵,你身爲國丈,畏敵如虎,有什麼資格立於朝堂之上,還不退下去。”皇帝女婿是真的發火了,一點面子都沒給自己的岳父留,直接把兩眼發直、神情恍惚的龐太師轟了出去。

  皇帝下旨:加封“渾天侯”穆桂英爲徵西大元帥,討伐西夏,收復延州!

  天波府內,衆女將卸去粉黛,換上戎裝,威風凜凜,英氣逼人,巾幗不讓鬚眉。其他人隨軍出征都沒有異議,唯獨一老一小引起了爭執。“老”是佘太君,“小”是楊文廣和楊文君。佘太君堅持要參加西征,爲楊門女將們助陣。大家苦苦相勸,可是老人家決心已定,最後只得順從了她的意思;楊文廣也哭着鬧着要參軍,爲父親報仇。楊文君見哥哥鬧,也跟着鬧。柴郡主和穆桂英都堅決不同意楊文廣從軍,這根楊家的獨苗不能有任何閃失。

  局面僵持不下,楊文廣一氣之下,掉頭跑出了議事廳。大家本以爲他賭氣離開了,孰料沒過多久,楊文廣手提一杆長槍,又返回了議事廳。穆桂英嚇了一跳,不知他要做什麼。楊文廣用手一指站在旁邊的焦廷貴和孟懷源,“我要和兩位叔叔比武,輸了,我聽從母帥的安排;贏了,就要讓我從軍”。

  焦廷貴和孟懷源見楊文廣小小年紀,志氣不凡,頗有楊家的英雄門風,頻頻點頭,勸穆桂英說:“就照文廣的意思辦吧!難得他有如此志向,不要寒了孩子的心啊!”

  佘太君也發話了,“就讓文廣與焦孟二將比試一下。他遲早要繼承父祖的遺志,上陣殺敵,保家衛國,早點到戰場上歷練一下,是件好事。有我們這些長輩在,不會有什麼閃失的。桂英不要過於擔心”。

  佘太君發話了,穆桂英終於點頭首肯。楊文廣和焦孟二將交起手來。楊文廣自幼就接受楊家三代人的悉心調教,每個人都把自己的看家本領傾囊相授,盼望着他將來成爲棟樑之才,重振楊家雄風。楊文廣雖然不喜歡讀書,但對習武卻情有獨鍾,向長輩們認真請教,刻苦練習,兼收幷蓄。所以,雖然他年紀不大,卻已經練就了一身的好功夫,長短兵器運用嫺熟,馬術箭術高人一籌,尤其是一套楊家槍法,使得虎虎生風,氣勢如虹。這也是長輩們支持他參軍的原因所在。

  一經交手,楊文廣與焦廷貴和孟懷源兩個沙場老將竟然不相上下,打了個平手。一杆長槍在他的手中似乎有了生命,上下翻飛,來去自如,讓焦孟二將難以近身。長輩們頻頻點頭,穆桂英也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沙場秋點兵

  由於形勢緊迫,時間倉促,朝廷能調集的軍隊只有不到三萬人。楊門女將就帶着這些人馬出征,其他各路援軍將在西征的途中與她們陸續匯合。

  初秋季節,汴京郊外,沙場秋點兵。三萬將士排成整齊的隊列,接受檢閱。宋仁宗帶着文武大臣們來到點將臺上,爲楊門女將和全軍將士送行。望着白髮蒼蒼的佘太君,還有稚氣未脫的楊文廣、楊文君,楊家四代人站在皇帝的面前,讓這位經歷坎坷的皇帝鼻子發酸。他將一面繡着大大的“穆”字的帥旗親手交給了穆桂英,囑咐道:“穆元帥,一定要節哀順變,謹慎從事。叛軍剛剛取得勝利,氣勢正盛,宜避其鋒芒,不要意氣用事,與之爭鋒。”穆桂英點點頭。

  宋仁宗頓了頓,道:“此前延州之敗,我軍五萬精銳之師……”皇帝欲言又止。

  穆桂英明白這位皇帝的心事。皇帝就是一個國家的大當家,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皇帝也有皇帝的難處。五萬帝國精銳之師全軍覆沒,這位當家如何不心痛。如果這次再有什麼閃失的話,這位當家的可就更難了,說不定這個家就要敗在他的手上,也難怪宋仁宗惴惴不安,在這位女元帥面前嘮嘮叨叨。

  “陛下放心,我楊門女將一定竭誠盡忠,擊退叛軍,收復延州,爲陛下分憂。”

  宋仁宗點點頭,知道說太多也沒用。戰場上的形勢千變萬化,是根本無法預料的,只能由統軍的將領隨機應變,權宜處置。再說對於領兵打仗,自己也是個門外漢,交代太具體了,反而會干擾統帥的決策。他向左右看了看,悄悄從袖子裏抽出一個信封,塞到穆桂英的手上,低聲道:“這是我的手諭,

  。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