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楊八妹楊琪不太相信地問道:“你的意思是我們的刀槍將來都沒用了,都要用這種東西?”
楊瑛微笑着回答:“不一定是‘火蒺藜’,會有更方便、更合手、威力更大的火器出現,名字可能還是槍、砲,但與現在使用的槍、砲已經完全不同了,威力也有天壤之別。這只是我的猜想而已,成爲現實的話可能是非常遙遠的事情。”
穆桂英仔細觀察着那個怪模怪樣的“火蒺藜”,說:“火藥這種東西我倒是有所耳聞,但還沒有親眼見識過。沒想到九姑姑有這樣的深謀遠慮,已經研發出了可以使用的火器。明日我們就叫西夏人領教一下這‘火蒺藜’的厲害。”
奇襲好水關
次日,按照穆桂英的統一部署,宋軍在好水關的東南兩面和好水河上下游再度發起進攻。與上次不同的是,宋軍化整爲零,組成一個個百人隊,配備楊瑛發明的吊兜、繩索和牀弩,分頭渡河。在好水河上下游的進攻首先開始,宋軍趁夏軍不備,用牀弩將繩索射到對岸的樹上,繩索的另一端系在河這邊地勢較高的地方。士兵將吊兜懸掛在繩索上,利用兩岸的高度落差滑到河對岸。等到敵人察覺的時候,已經有大量宋軍渡河,集結編隊,向好水關方向挺進。
爲了不驚動敵人,在上下游宋軍渡河的時候,正面戰場一直按兵不動。上下游的宋軍成功渡河後,正面戰場的強攻隨即開始。十多架拋石機聳立在河岸上,楊瑛正監督士兵將“火蒺藜”放進彈窩,點燃引信,斬斷繩索,“火蒺藜”破空而出。
這個畸形又冒着青煙的瓦罐落在河對岸的沙灘上,在岸邊嚴陣以待的夏軍根本不知此爲何物。正當他們交頭接耳地議論,奇怪宋軍爲什麼要拋這麼一個怪模怪樣的東西過來的時候,一聲巨響,“火蒺藜”爆炸,蒺藜刺飛出,近處的十幾個夏軍或死或傷。其他人被嚇呆了,愣了片刻,扭頭便跑,邊跑邊喊:“天雷啊!天雷炸死人了!”
十幾個“火蒺藜”造成了上百名夏軍的傷亡,更重要的是對夏軍心理上的衝擊。“火蒺藜”的巨大威力摧垮了夏軍的意志,守衛灘頭陣地的夏軍不顧將領的制止甚至是斬殺,抱頭鼠竄,紛紛向好水關內逃去。未知的東西本身就讓人恐懼,更何況是在戰場上第一次出現、殺傷力巨大的武器。想想坦克剛剛出現在戰場上的時候,一輛坦克的出現就能讓成百上千的敵人投降,我們就能理解這種心理效應了。
楊門女將和宋軍將士見“火蒺藜”的威力竟然如此巨大,無不歡呼雀躍。趁着夏軍混亂之機,宋軍乘坐吊兜和渡船大舉渡河,佔領了灘頭陣地,攻城器械也從上下游運送過河,宋軍完成了對好水關的包圍。
在好水關城頭觀戰的李元罩也被“火蒺藜”震驚了。“宋軍從哪裏弄來這麼一個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東西,如此神威!”他擔心好水關有失,連忙派人向延州城的沒藏秋水報告,請求增援。
宋軍的拋石機運到城下,楊瑛爲這些石砲取了一個新名字,叫“火砲”。宋軍利用“火砲”向好水關的城牆和城門拋擲“火蒺藜”。“火蒺藜”摔碎在城頭、城內和城門上,城門和城牆上的守城器械、城內的房屋紛紛起火,有的直接命中潑喜軍的拋石機,將其焚燬。好水關內的守軍精神已經完全崩潰,陷入了恐慌和絕望當中。宋軍趁勢開始攻城,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登上了城頭。已經被燒燬的城門被宋軍用撞車撞開,楊門女將在穆桂英的帶領下衝進了城內。
絕大多數夏軍沒有進行任何抵抗,就棄械投降了。李元罩在幾百名禁衛軍的護衛下,和拓跋隆的潑喜軍一起突圍。當他們衝到城門附近時,恰好迎面撞上了穆桂英帶領的楊門女將和宋軍將士,雙方展開激烈的肉搏戰。拓跋隆被楊八妹楊琪的楊家槍和燒火丫頭楊排風的燒火棍夾攻,手忙腳亂,一不留神,被燒火棍擊中後背,向前一撲,楊琪的鋼槍當胸刺來,拓跋隆本能地一側身,手臂中槍。潑喜軍將士見主將受傷,登時紅了眼,豁出命去阻擋楊門女將和宋軍將士,保護拓跋隆突圍。在拓跋隆的帶領下,潑喜軍終於殺出一條血路,退往延州城。
楊文廣和母親穆桂英並肩作戰,直取李元罩。但李元罩的衛士拼死抵抗,讓他們無法靠近,混亂中,李元罩單人匹馬衝出了城門,他的衛隊則全軍覆沒。宋軍收復好水關。
第五章兵臨城下
好水關大捷讓大家對火器刮目相看,更多的火器被開發出來,並用於戰場。也正是這些火器讓穆桂英產生了輕敵情緒。當宋軍面對李元昊和沒藏秋水擺出的方圓大陣時,火器失去了它應有的威力,宋軍一敗塗地,退回好水關。情緒低落的楊文廣無意中救下了一個女孩子,但危險也在悄悄逼近。宋軍將士要求趁夏軍未完成對好水關的包圍之前撤回中原,遭到楊門女將的嚴詞拒絕,釀成兵變。無奈之下,只好以武力平息兵變,宋軍將士自相殘殺,血流成河。
火器大躍進
沒藏秋水接到李元罩的求援後,正在調動援兵之時,好水關就被攻破了,李元罩逃回延州城。根據他的描述,沒藏秋水對“火蒺藜”的威力也感到震驚。宋軍憑藉這種神祕的武器,輕而易舉地就拿下了好水關。“看來中原果然是藏龍臥虎之地,宋軍之中有高人啊!”沒藏秋水喃喃自語。她立即派人向李元昊求援,要求李元昊出動人馬披甲的重裝精銳騎兵“鐵鷂子”。
接到消息後,李元昊才明白自己低估了楊門女將的實力,如果自己繼續袖手旁觀,讓自己的老婆一個人和楊門女將較量,延州城很可能得而復失。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李元昊馬上行動起來,帶領“鐵鷂子”和大批援軍趕往延州城,與老婆會師。
宋軍收復好水關後,在這裏進行短暫的休整。“火蒺藜”讓穆桂英等人對火器的威力和重要性有了直觀的認識。經過商議,由穆桂英領銜,以火器專家楊九妹楊瑛爲主,成立了一個應急的火器研發團隊,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加快火器研發進度,希望能儘快開發出種類更多、威力更大的火器,在今後的戰鬥中派上用場。
在實戰中,大家發現“火蒺藜”有一個缺陷——落在堅硬的物體上便會摔碎,只能燃燒,起不到爆炸作用,削弱了殺傷力。經過研究,大家想出了一個解決的辦法:把火藥的成分和瀝青、乾漆、桐油、蠟等物混合在一起,做成球狀,再用紙、麻等將火藥球包裹起來,表面上嵌入鐵蒺藜。這種鐵蒺藜彈不會摔碎,爆炸後鐵蒺藜飛出,殺傷力更大。鐵蒺藜彈中間貫穿一根麻繩或者竹管,就可以供單兵作戰使用,用手直接投擲或者拋出,也就是“手榴彈”。
穆桂英在指揮士兵操練時,看到士兵們手中使用的長槍,不禁靈機一動。她命人打製了一批鐵筒,安裝在槍尖後面,筒內裝有火藥,外接引信,筒口用泥封住。經過試驗,這種火槍可以噴出幾丈長的火焰,其狀如梨花盛開,於是,穆桂英把這種火槍命名爲“梨花槍”。
楊文廣受母親的啓發,提出在箭桿上安裝一個火藥包,點燃後發射,可以用來焚燒敵人的糧草、輜重、帳篷等,起到縱火的作用。在此基礎上,穆桂英組建了火砲隊、火槍隊、火箭隊,分別由楊八妹楊琪、楊九妹楊瑛和楊文廣統領。有了這些威力無窮的火器,宋軍的戰鬥力倍增,鬥志更加旺盛。
好水關外的宋軍軍營變成了一個龐大的兵工廠,全軍上下不分晝夜地製造火器。火藥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東西,在當時是高新科技。楊瑛廢寢忘食,在軍營中來回奔走,指揮着將士們小心地配置火藥,並將它裝入火器外殼內。
“硫磺一斤四兩(十六兩爲一斤)、焰硝二斤八兩、粗碳末五兩、瀝青二兩半、乾漆二兩半、竹茹一兩一分、麻茹一兩一分、桐油二兩半、小油二兩半、蠟二兩半,都配齊了嗎?”楊瑛在作坊內詢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