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留根祖国记心怀 面对祖宗有交待
他說:“我多会儿能熬到回家的时候呢?”
我說:“那不是你自己說了算的事情嗎?现在就回去不也行嗎?”
他說:“行啥呀?家裡的老人和孩子都等着钱花呢。”
還有人跟着着急,不是为我,是为他自己。
他說:“看到中国朋友回家我就着急。我什么时候能和你们一样,回到家裡老老少少、团团圆圆地過日子就好了。”
是啊,他要回家可不容易了。說這话的是当年一家公司的翻译孙志民,他娶了俄罗斯姑娘为妻,在乌兰乌德定居10多年了。小两口都很能干,日子過得挺好,儿子已经七八岁了。最近,孙志民媳妇儿生了第二胎,他们又得了個儿子,到我走的时候還沒满月呢。
别人看他在乌兰乌德有家有业,羡慕他事业有成。可哪裡知道他有他的难处,在孙志民的心裡总有一种隐痛,一种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他感到一個人飘流在外,好像无根之草,有时他甚至后悔自己当初的選擇。自从有了中国市场来了中国人,志民非常高兴,他有了“家裡来人了”的感觉。他愿意和中国人在一起,喜歡交中国朋友,中国朋友有事都忘不了找他。我和他闲聊时,他曾這样和我說過,我每天在外边接触的是外国人,回到家裡面对的還是外国人。虽然儿子是自己的,他說的却是外国话。我身为一個中国人,总在外国人的圈子裡转悠,和外国人打交道,从心底裡感到孤独和无助,感到属于自己的世界很渺小。即使是领着老婆孩子回家過年,也缺少那种团圆喜庆的气氛,因为他们和家裡人无法沟通,相互之间也很陌生。奶奶想哄孙子玩玩亲亲孙子吧,孙子听不懂奶奶在說什么,奶奶的一片爱心孙子却无法领受,奶奶是干着急。爷爷要领孙子出去走走呢,又不知道孙子想玩什么,更不知道他喜歡什么,孙子的话儿把爷爷搞得蒙头转向。志民是個传统的中国男人,他更遗憾的是自己离家多年,不能在老人面前尽孝道,感到很歉疚。他說:“我打算等二儿子断奶后就把他送回中国去,让他在爷爷奶奶跟前长大,学說一口中国话,做一個合格的中国人。這就等于我把根留给了祖国,让儿子认祖归宗了,将来面对祖宗时自己总算有個交待。”
志民不仅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话,也道出了一些在那裡定居的中国人的心声。
前苏联解体后,有些人去了乌兰乌德并定居在那裡。我也认识几個這样的朋友,虽然他们人在乌兰乌德安家落户了,心却感到沒有在中国踏实。常有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觉。我說:“你们這叫‘身在曹营心在汉’,何必委屈自己,回国得了。”他们会說:“和你们来站市场一样,我們也是为了一個钱字,等把孩子拉扯大,我們是一定要回去的。总在這也沒意思,落叶归根嘛。”
我知道他们虽然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生活,喝着奶茶、吃着黑列巴,心裡想的却是生他们的父母,养他们的祖国。他们关心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经济建设的发展。看他们为儿女選擇的人生道路,我更相信他们不管在国外生活多久,他们对祖国的心不改、情不变。我被他们感动,为他们自豪。为了表达我的感想,特写藏头诗《情系中华》一首,献给那些定居在国外的朋友们,以表敬意。
情系中华
情缘国外十几年,
系为生活求发展。
中国和谐东魁首,
华夏儿女盼团圆。
你想知道他们为儿女選擇了什么样的生活道路嗎?我說几個真人真事给你听吧。
朱长福、高玉梅夫妻,是我的通化老乡。他的独生女儿在乌兰乌德高中毕业后,回国在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继续学习俄语专业。学业有成之后,她并沒有回乌兰乌德,而是在祖国首都北京就业,从事所学专业。
胡国利、吕荣夫妻,家原住中国内蒙海拉尔。他的独生女儿从未离开過父母,为了让她接受锻炼、成就未来,她同样来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外语系攻读俄语。毕业后工作在哈尔滨,现已在哈尔滨安家。
孙老大、尹金花夫妻,家住内蒙拉布大林。他们领着独生儿子移居乌兰乌德时,儿子還小。后因一直在乌兰乌德生活,儿子现在汉语說得不好。尹金花說儿子现正在乌兰乌德念中学,等他上大学时准备让他学习汉语,然后再回国留学。将来让他在中国找工作,安家立业。
不必多說了,一切都明明白白。
他们都是前苏联解体后,去乌兰乌德创业,并在那裡定居的中国人。他们的孩子同在乌兰乌德长大,两個女孩又都回国来深造,最后選擇在中国定居和就业。她们实现了父辈的愿望,把根留给了中国。而那個男孩,因从小离开祖国,汉语自然說得不好。這成了他父母的一大遗憾,所以早作打算让儿子长大后回国专修汉语。中国人嘛,一定要首先說好中国话,才好扎根在中国。
改革开放搞活了中国的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政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各行各业的志士仁人,奋发图志、与时俱进共建和谐社会。强大的中国是奥运会获金牌最多的国家,和谐中国有着无限的吸引力,无数海外学子回归祖国报孝社会。那些虽远离祖国却依然是中国心的儿女们,时刻想着祖国母亲,和母亲团聚,是他们的夙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