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贷款下来了 作者:未知 三天之后,王庆突然亲自跑過来通知王海,那一万块的贷款下来了,让王海跟进跟他去办手续提钱。 等王海从乡裡回来,說起這事的时候,王勇才知d县裡所谓的扶持和大力支持還在讨论之中,按照王庆的意思,估计是沒戏了。 這一笔一万块的贷款還是人家秦书记亲自去县裡找了有关领导之后,又跑到县信用社帮着說情才特事特办的。 “那些当官的要是都像秦书记這样该多好?” 王海的感慨让王勇很是无语的翻起了白眼,他知道就像是南巡首长自己說的,国门一开,免不了苍蝇蚊子一起飞进来。受到国外各自思想的熏陶,加上某些别有用心的国家的和人员的蛊惑,像秦书记這样能积极主动为民办事的公仆可是都能上七点新闻了。 要不然后世怎么会有一种說法,說是公仆不靠谱,真的遇到事了,连夫妻都照样会大难临头各自飞,所以官员不应该說是当人民的公仆,应该說当人民的父母。 因为唯有父母才会为了自己的孩子甘愿放弃所有,一心为孩子考虑,哪怕为此吃尽苦头也从不后悔,退缩。 贷款下来了,虽然只有一万块,可是也够王海建上两三個大棚了。毕竟這年头某些方面的物价,尤其是咱们能够国产的货根本沒法和后世比。 在后世一零年以后,想要建一個大棚,那每平米的造价差不多要五六百块。可是這年头,五六百块差不多可以建一间房了。要知道村裡三间房的花费也就三五千块罢了。要是简陋一点,两三千块也能凑合。 因为县长和乡裡书记都亲自過来看過王海的大棚,所以王海找村裡老赵书记商量选一块地建大棚的时候,几乎沒有任何的阻力,一路绿灯的全力支持。 经過一番商量,王海按照大儿子的說法,說出了自己想把自家果树地那一片地方都承包下来的想法。 果树地是本村人的称呼,因为上面号召,附近一大片的村子家家户户都要有一块。一家按人口多少,大概四口人能有個一亩左右。 王海家裡四口人都赶上了,种了大概有一亩三分地的果树。当然中树的时候肯定事要交钱的买树苗的,为此也有很多村裡人硬是顶着一点沒种,村裡也沒啥办法,实在是人家真拿不出前来。 王海家的這块地周围除了老王家一大家子人之外,就是南对门老陈家的,包括对门的陈国栋,還有王勇同学李忠理也就是陈国栋的大哥陈国军家的。 整個一片地大概能有十多亩,都是在一片山坡向阳地上,位置還算是不错的。只是因为大部分地下都是沙土地,所以算不上好地,只能算是二等地。 为了這片地,王海按照大儿子王勇的交代,提出用他家的一等地和二等地跟其它人家交换,不够的算是从村裡买的,每年给村裡交租金。 老王家一大家子人自然好办,王海挨家挨户的走了一遍,就都說好了。对门老陈家包括他大哥也沒啥說的,实际上村裡人对于這些果树并不看好。 当年种下的时候還是沒有小拇指粗的小树苗,据說要五年之后才会挂果。可這五年之中虽然同样可以种地,但是因为种了果树,不可避免的要对种植白薯造成了很多的不便。 原本可以一根垄通到头,可是因为种了果树,你只能一段一段的去耕种收获,肯定要花费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而且在沒有挂果的五年時間裡,你還得给果树施肥,打药,修剪,浇水,总之要比种白薯還要麻烦和耽误功夫,投入着实不少。 很多村裡人都在今年把长得好好的苹果树给刨根了,因为這几年苹果根本不值钱,便宜的时候一块钱都能买上一大篓好几十斤,根本比不上种白薯来钱。 所以王勇提出的换地计划非常顺利,以至于很多换到好地的人家都不好意思要王海给出的每棵五块钱的果树钱。 把這片面积大概有五亩地的果树地拿到手裡之后,村裡老赵书记也通知他果树地周边的十亩地已经由村裡出面帮他拿到手了。 村裡在别处给這些地块的主人换了一下,然后每年王海只要给村裡交十亩地的地租就行了,完全不用跟地的原主人打交道。 這十亩地的定价是双方协商出来的结果,因为都是二等地,所以每年每亩的地租是五十块,一年一交。以后地租的价格随行就市,市价多少就是多少。 在這一点上王勇并沒有仗着自己的先知先觉耍花招,真要是一亩地五十块一下子把五十年的承包款全交上,那以后就算是不种大棚,种任何东西都够让他们一家小赚一笔了。 王勇正是因为对于未来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所以对于承包土地的這点钱完全看不上眼。作为农业用地,就算是记忆终止时的2015年,最高价也不過是八百到一千块。 当然了,這是作为农业用地,要是变更为工业用地,或者用来开发房地产等商业用途,那可就不是這個价钱了,至少要翻上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才行。 不過因为王家庄地处偏僻,估计就算是到了二十一世纪末,房地产开发也开发不到他们村子這裡。 随着第一次的额承包款五百块交到村裡,王勇家的新大棚就开始动工了。期间刘彪和秦书记也不止一次過来看看,帮着王海解决了很多建设過程中遇到的难题。 刘彪带着好几個各县和市裡的饭店的老板们過来看過及次,這让王海完全放下了担心,因为不管盖几個大棚,所有的菜种出来就不用怕卖不掉。 這家伙還嫌王海弄出来的规模太小,一個劲儿的撺掇着王海扩大规模,最好把十亩地全盖上大棚,而不是现在的仅仅三個。 秦书记则是带着乡裡植保站的技术人员,還請了县裡农业局的几個技术员過来,为王海提供技术支持。在秦朗的牵线联系之下,王海這裡甚至還成了市农科院的对口扶持基地。 于是,被王勇命名为老王农场的的這一大片地方很快就热火朝天的忙活起来。最多的时候有上百口子人同时在這片不到二十亩地大小的地方同时劳作着。 有钱有技术,自然大棚的建造进度就快多了。不到半個月時間,三個大棚就全建好了。每個大棚都是产不多占地一亩的面积,东西走向,靠北面是一堵厚度超過半米的泥土夯筑的土墙。 大棚的架子除了一個是用的木料之外,其他两個都是根据市裡专家的意见,参考东山省那边的大棚,使用的是钢管钢筋焊接的。建成的大棚高两米,宽十五米,长四十米左右。 也是通過這些专家的到来王勇才知道,早在五几年我們国家竟然就引进了大棚种植技术,并且在京津地区和东北地区推广。 只是那时建的都是小拱棚,,不适和在寒冷的东北,华北地区的冬天使用。后来,经科技工作者和广大种植户的不断改进,才出现了现在人们见到的這种占地一亩多的冬暖式大棚。 目前在北方地区大棚种植面积已经超過七万亩,只是因为各种原因大都在本地销售,外地极为罕见。因为能在冬天种植出夏天才有的蔬菜,所以,经济效益還是非常高的。只是其相对高昂的造价以及风险,挡住了大部分的农民投身到這個产业中来。 整個三個大棚建完了,一万块钱的贷款也花的差不多了。心急如焚地王海赶紧召集人手就开始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始抢种各种蔬菜。 這次三個大棚裡种的都是经济价值更高的一些蔬菜,比如黄瓜,茄子,西红柿這类高产,市场价格也更高同时也更受市场欢迎的蔬菜。 這天,继续逃课的王勇(沒有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时候,小孩子不上学真的沒人管的,至少在农村是這样,小学毕业就能少了一半的学生)背着在家裡的时候几乎片刻不离身的**来到自家的大棚基地。 說起来,他身上這杆**之所以敢這么明目张胆的背出来,可沒那么简单。要知道這时期国家可是在狠抓禁枪工作,就是**也不行! 要不是因为传說他家裡得到了县长和秦书记的另眼相看,特别是秦朗這個乡党委书记,几乎隔三差五的就要到他家来看看,恐怕以当时国家禁枪的严厉政策,派出所早就有人過来缴枪罚款了。沒准,王海還得因为這事进去蹲两年! 如今王勇的名声在附近十裡八村的可一点不比他爸王海小,谁不知道這個背着**到处闲逛着打鸟的小子就是王海的大儿子,那個如今让王海赚了大钱的大棚的“发明家”。 在本地人眼裡,大棚就是王勇发明的。以這些农民的眼界,你跟他說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从国外引进了技术一点用沒用,他们只相信自己亲眼看到听到的。 反正在当地,大家伙都知道,是人家王勇這小子头一個建起大棚這玩意儿的! “爸,菜苗的出的怎么样?” 从十二月中旬开始下种,到如今已经一個月了,眼看着春节都要到了。至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放假之后,王勇還一次沒来過呢,天天带着一帮小伙伴们满村子乱窜的去打麻雀。 麻雀這东西就跟耗子似的,怎么打都不见少。王勇這些天天天至少也干掉了有百十只了,可是每天一出门,电线杆,墙头,树上,田间地头,柴火堆,屋檐下,仍然到处都是它的身影。 “今天打了几只?” 对于自己這個脑光好使但是却又无比贪玩的儿子,王海也沒了办法。人家现在身后站着刘彪和秦书记两個大靠山,自己想打他一顿都得好好考虑考虑后果。 所幸這小子学习成绩不差,這次考试语文数学双百分!可是把他妈高兴坏了,那恨不得见人就告诉人家她儿子考了全班第一然后喜滋滋地看着人家羡慕嫉妒恨的目光傻乐呵。 当然自己也挺高兴,不過咱老爷们可不想老娘们那么好显摆,直接给大小子十块钱算是奖励!反正如今背着一万多的外债,也不差這十块八块的不是? “今天我就沒动手,光让高贵练手了!对了,赶正月裡能出菜嗎?” “够呛!最快也得正月十五以后了,沒赶上好时候啊!這要是赶年前出菜,咱可就发财了!” “嗯,我算了一下,咱家院裡的那個小棚就這一段時間差不多又卖了有一千多块了,加上之前的一千多,然后到春天家家户户院子裡的菜长出来,估计還能赚一千。這么一来,這一個小棚子一冬天就是三四千块啊!” 王勇无时无刻地都想着给老爸打打气,就怕他心裡负担太重,出了乱子。毕竟那一万块钱的贷款可是让老爸這段時間连睡觉都惦记着的压在心头的一座大山啊! “嗯,要是家裡那個棚跟這裡的一样的话,這一個冬天下来一万块的贷款就能還清了!” 王海看着眼前的大棚,无限感慨的說道。 总算是活過来了,明天开始加快更新速度!求收藏,求推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