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當名士 第149節

作者:未知
趁着這一點清淨空隙,兩位閣老便親自到文華殿,向天子謝罪:“去年漢中府自辦掃盲班,欲使本地男女老幼皆能識字明理,今年便似有成效。漢中府可算邊遠之地,知府尚有這等志氣,京師首善之地,能讀書者卻也不過十之二三,臣每思及此,甚覺慚愧。” 呂閣老身爲首輔、禮部尚書,此時不免要將責任攬到身上:“老臣忝爲禮部尚書多年,卻未能善盡教化之責,是老臣無能。” 他們原打算認個罪,輕輕地自罰一二,把宋時收女弟子的事說成有教無類,不以男女辨材,以免天子爲外頭流言所動,責怪他們。卻不料天子反而笑着安撫道:“外頭有些風言風語,兩位先生不必在意,宋知府在漢中做的不是收女弟子的風流事蹟,而是辦學校、教化百姓的正經事。” 他桌上便擱着周王才遣人送入京的奏章,眉梢眼角都是笑意:“周王自幼便雅好讀書,娶的王妃亦是書香門第之女,懂得女子讀書的要緊處。漢中府能成此事,亦有周王授意,王妃幫扶。學校裏的先生除了漢中府所尋的老儒,再就是宮裏賜下去的宮女,絕無可指摘處。如今教的還是隻是年小的女童,朕看就是教再年長些的女孩兒,也不妨事。” 當初太祖便看重女子之才,曾說女子不必遜於男兒,他這孩子頗有太祖之風呵! 雖不比太祖那樣殺伐果斷的膽略,但論起心胸寬廣、敢用人、會用人,以及善得才子相助,將戰之際便有神兵利器出世的運道,也頗有太祖遺風。 ——天子如今是不知道兒子身邊擱了個祖宗一樣的穿越者,若是知道了,只怕還敢吹他兒子勝於太祖。 他將周王狠狠誇過一遍,才向堂下招了招手,笑道:“傳言中不是還有宋知府能召喚雷電麼?周王送來書信時,便夾着這件能發電的器械,雖是個小玩意兒,朕卻看着有些趣味。” 第241章 天子笑着命殿前總管太監送上手搖發電機。 幾個小內侍從殿後魚貫而入,一個捧盤、一個扶機器, 一個輕輕搖動把手, 又請兩位閣老將手指放在中間一個黃棕色似蠟非蠟, 底下襄着半圓銅片的小圓杯中。 呂首輔自是當仁不讓,第一個將手按上去, 而後又立時撒開,輕輕地“咦”了一聲—— 這是什麼東西,怎麼彷彿有人把他的手重重打開了一般? 然拿開手細看, 那上面不過是個小小的銅片, 再細看也看不出什麼。他又試摸了一下, 其時小太監不再搖動把手,他便沒再感到手指被擊打, 而是平平順順地摸着了那兩片薄薄的黃銅片。 呂閣老收回手, 若有所思地說道:“方纔那股力道, 莫非就是雷電之力?” 他讓開一步, 叫張次輔上前試了一回。 張瑛亦覺着手指被重重彈開,說不上痛, 倒是有些新奇。他聽呂首輔猜測這便是雷電之力, 便向寶座上拱手道道:“陛下令臣等試用的, 便是外頭傳的, 宋時以之起電的器械?這東西打在人身上也有些疼痛酥麻, 可又不泛光,又不起火,老夫也不敢認它便是電。” 天子笑而不語, 又拍了拍手。 便有內侍將一個小小的、下帶鐵托的玻璃珠送上來,安在那個會打人銅片上。總管太監請兩位閣老看玻璃珠,內侍用力搖動圓輪的把手,霎時間一道比閃電還亮的黃光猛然刺入二人眼中,驚得兩人連忙閉上眼。 再睜開時,那玻璃珠依然亮着,黃光灼灼,比傳說中的夜明珠光芒更璀璨。 張閣老失聲道:“這便是電光?怎地按個玻璃珠便亮起來了?” 一旁的內侍細細給二人解釋其中原委,聽得二人頻頻點頭,目光卻捨不得離開那燈,看燈看久了,眼前竟灼出點點餘影。 一旁的養心殿總管忙勸道:“這燈絲比焰火光芒還亮,兩位老先生不可常盯着,小心傷眼。” 是傷眼,可他們也是初次看見,忍不住要多看兩眼。張閣老甚至小心翼翼地摸了摸電珠,手指尖被燙得微疼才收了回來,低聲道:“極熱,這電單碰着不熱,但流過炭絲時,應當就將它燒得像火炭塊兒般紅熱,不過比炭火亮許多。” 這點兒摸着也不能傷人的電都能將竹炭絲燒得熾亮,難怪天上雷電能照得天下一片白呢。 兩位閣老初初信了這電就是天上雷電在人間弱化之後的樣子,滿心激動,齊齊恭喜天子:“昔者燧人氏取天火爲人用,故成聖賢。雷霆向來是天帝權柄,今在我皇治下竟能取爲人用,足見我大鄭天命所鍾,聖上天命所歸,適足四三皇而六五帝!” 雖說御前作文作詩時,十有八久要將當朝比作上古三皇五帝,眼前江山比作上古太平治世,天子聽這詞都聽徐了。然而今日聽着,感覺卻不同於以往—— 歷朝天子,凡得一兩枝祥瑞嘉禾的,都要珍而重之地書於史冊,以彰聖德;而在他治下的大鄭,卻任是普通百姓也可一片田一片田地種出十三本的嘉禾與五穗的嘉麥。 歷朝天子,都取不凡天象矯飾出身,爲自己添一分天命所加的傳言;而他在位時,連百姓皆可操縱雷電,隨意取雷電光照明。 雖說這些祥瑞和起雷電之械都是宋時進上的,不是天生地長…… 可若非他稟天地之德而生,在位所行亦合天意,豈能有這樣的賢人投生在他治下清平盛世?或者又非他當初愛惜人才,將宋時發付到惠兒這個有胸襟、有擔當的好孩子身邊,也未必能支持他做出一樁樁大事。 天子神光湛湛,滿面華彩,含笑說道:“周王家書中說:向來只知雷霆威嚴,雨露和緩,以爲雷霆之威是上帝懲誡。那日聞宋知府講‘雷霆雨露俱是天恩’,觀其以人間之電喻天上雷電,才知這雷霆看似威嚴肅殺,實則內含着光耀人間的大德大恩……” 周王純孝,見這電光便體會到他的苦心,的確不枉了他這些年的保護和教導。 兩位閣老自然聞聲解意,齊齊恭喜陛下有此孝順佳兒,又道:“如今朝廷將對西北用兵,若得大勝,周王亦可回來報功了。” 天子卻微微搖頭,道:“向使周王出京,不過欲令他鎮定西北,朝廷好借這幾年工夫緩過口氣,再圖平蠻,並非爲用他出關打仗。周王長在撫民治政,不在軍務。” 這一回他欲使齊王隨軍觀戰,調京營、神機營出征,陝西巡撫楊榮監軍—— 楊榮本身是兵部左侍,這些年以巡撫身份久駐陝西,數次接戰,是知兵之人。他又擅造軍械,用新火器排過戰陣,用他監軍可當一名將。 天命在我大鄭,這一戰勢要犁庭掃穴,繼太祖未完之大業,將草原收入大鄭版圖之內! 新泰帝看着殿前那顆持續發着明光,恍明天上大日般耀眼的玻璃珠,微微闔眸,深吸了口氣,心中暗流涌動——這一戰若得大勝,他的德行功績即能超越歷代先帝,可以封禪泰山了。 他心熱如火,即令呂首輔安排年輕力壯、能騎馬擅撫民的三品官出京巡撫陝西,將楊左侍替換出來。再與六部合議,廷推擅領兵打仗的名將,徵良兵、造精甲、備糧草、籌餉銀…… 兩位閣老回到內閣,與李三輔細說了聖上今日給他們看的發電機與電珠,並詳陳聖上對西北用兵的打算。 李勉正是戶部尚書,聞言立刻盤算起了戶部的錢糧,皺着眉道:“如今纔剛入秋,今年糧食還未下來,總要等秋糧、賦稅運進京來纔好算。不過好在前幾年已經邊關換過一輪衣甲器械,聽說邊關又能用白鐵桶做炮,兵部那邊的支出不會太多了。” 又自漢中挖掘磷礦始,漢中、關中、汾渭、蜀中平原沃野如今能畝產三四石稻米、一、兩石麥,比江南、湖廣等地也差不多了。北邊邊關一帶前幾年也開了屯墾,若就地籌糧,籌一石糧便可抵國庫運去三石…… 算着算着,倒覺得國庫也能支應一陣子。 他們正算着開拔銀子,詔令選良將備戰聖旨便自宮中傳了出來,三位閣老便立刻奉旨,召六部堂上官會合。 內閣先已集齊了禮、吏、戶三部尚書,再將兵、工、刑三部尚書與各部侍郎請來,共論戰事,合推公議,從當朝勳貴、武舉中選出知兵法、有戰績,又還在善戰之年的將領。 六部遍翻近年戰報與兵部舊檔,公推出輔國公李勝領中軍、成國公周興領左軍、山陰侯常欒領右軍、永平侯安誠領神機營…… 倒是皇親魏國公府因國公年邁,世子鎮守大同,並未選中出關平虜。 六部堂上官在廊下擬定將領名單,着齊王隨軍出戰的聖旨已到了禮部。 齊王日常在禮部不過看看文書,拋費光陰,而今見着聖旨,知道自己終於有了出關建功立業的機會,頓時欣喜欲狂。 他推開一份安排各地輪換提學御史的文書,徑自吩咐:“代本王向老先生傳話,本王受命出關平虜,要先回府準備上折謝恩!” 他急匆匆回了王府,與王妃共同分享這樁好事。王妃也滿面歡喜地陪笑,又有些擔憂地說:“聽說達虜兇殘,擅騎射,力能射上城頭。如今咱們府上已經有了兩個小皇孫,妾身母子們都賴殿下庇護才得存身,妾只願殿下善自珍重,平安歸來。” 王妃雖是將門虎女,自做了這個王妃,也漸漸收斂少年時被父兄薰陶出的脾性,只盼着齊王能平安一世。 齊王輕笑道:“怕什麼!這一回有楊巡撫監軍,還能出事?咱們在京都聽說楊巡撫做了什麼汽油瓶、汽油桶的,比箭射得遠多了。虜寇不過憑個肉身子,些少搶去的火器,哪裏抵得過咱們的神器!” 他與王妃匆匆說幾句,便去後院看寵妾嬌兒。看着自家的孩子怎麼也比周王的強,便抱起大兒子掂了掂,說道:“來日父王出京打仗,便將你和弟弟送進宮裏,你也學着大哥哥討皇祖父、皇祖母的喜歡!” 他那孩子比周王之子小得多,尚未知事,聽到討人喜歡,便把生母教的東西使了出來,向齊王撒嬌。 齊王又愛又憐,頗有些捨不得兒子,拍着他的屁股說:“罷了,我不得父皇喜歡,我兒子沒得也要處處跟在皇兄之子後頭。你便在京裏等着,等父皇立個軍功回來,給你們小兄弟們掙個郡王爵回來。” 皇長孫雖然受寵,也不過憑的是他生的早,父子兩人恰都佔了個長字。他不是大皇兄那種靠兒子爭寵的人,待他出關立了功勳回來,自然給這兩個孩兒掙個好前程! 他打定主意,便換了衣裳進宮面聖謝恩。 天子溫言嘉勉,賜下戰甲、佩劍、珠寶、藥材,願他早日得勝歸來。他母妃更是收拾了不知多少珍稀藥材,又令御醫趕着備傷藥,一時間又憂又惱,滿心不捨,卻又盼着兒子出息。 二皇子帶了滿車的賞賜回家,下帖子宴請親友,設筵作別,趕在大軍未動前便理清家事,準備出征。 然而讓他糟心許久的三弟卻是第一個踏上門恭喜他的。 原本是喜事,叫魏王一衝,都不甚喜了。 齊王勉強擺出好哥哥的架子,握着他的手,口稱“賢弟”,帶他到廳上喫茶。他要隨軍出關的事既已發了聖旨,自然也沒什麼可瞞的,他心下更偷偷藏幾分炫耀之意,便將今日接旨後入宮請安,得了父皇嘉勉一事說與他聽。 他三弟果然很是羨慕了他一番,言語恭維,聽得齊王心中暗暗得意,矜持地答道:“三弟若也想出關看看,不妨略等數月,待兄長掃平大邊外的草場,便向父皇請旨,叫弟弟們也看看咱們大鄭的大好河山。” 魏王笑道:“仰即望天,俯即見地,天地在方寸之間即可見,何必非要出關?弟弟今日來此,只爲向皇兄道賀,再問一聲:大皇兄正在邊關,執掌九邊軍權,父皇因何不派他打仗,皇兄可想過麼?” 齊王面作詫異之色:“咱們皇兄自來文質彬彬,不問兵事,三弟竟還不知麼?” 三皇子笑道:“我今日聽說大皇兄進了一套可發天上雷電之力的器械進宮。那器械接上玻璃珠便可光明大作,照耀宮廷,父皇甚愛之。” 齊王懶懶地笑了笑:“那又如何?我今日也見了,只是個哄小兒的玩器,只是父皇看着新鮮,愛兩天罷了。三弟若也愛這些,待愚兄去了陝西,便替你問宋知府……問皇兄要一個來。” 他三弟淡淡一笑:“弟弟不敢勞動二哥。只怕二哥出關後軍政繁忙,各府的糧草軍備且不及籌運,更不必提這小玩具了。不過想來大皇兄也是知輕重之人,便爲這場九邊戰事的軍功,也要盡力照應好二哥的。” 齊王臉上的笑容不異,心底卻朝他拋了個白眼。 不就是說皇兄可能故意供糧不力,陷害他?不就是說皇兄佔了鎮撫九邊之名,他的功績最後也當加在皇兄身上? 他卻不想在京裏動這些小心思。那供糧供米的功勞,如何抵得過踏平達虜王廷,如何蓋得過他在場上的戰功!他纔是親臨戰場的皇子,周王兄在關內伴着嬌妻美妾安逸度日,頂多只記個輔佐之功,怎能與他相比。 退一萬步說,就真是皇兄爲難他了,在九邊領兵的各府勳貴外戚皆是他外祖家世代聯姻或提拔扶持過的,還怕提幾千軍馬要不來該要的糧餉裝備麼? 這一趟出關,他要憑本事大勝幾場,與他那位好兄長奪一奪軍權、人心…… 八月底夏稅糧草運到京師,王師亦結束整齊。齊王不顧親王之尊,與一衆將領同樣穿着錦衣御甲,辭別了前來郊送的天使,策馬疾馳出京。 第242章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戰事雖開在邊牆之外, 徵丁、徵糧、發徭役修路等事都要由關內各府州官員主持。楊大人提前接了聖旨, 要往大同監軍, 陝西巡撫之缺改任了戶部右侍郎盧弦,楊榮離開後不久, 這位新巡撫便到了漢中。 盧巡撫身材略有些肥胖,卻行動如風,性情也雷厲風行, 進了陝西后便一刻不停地來漢中參拜周王。 桓御史與漢中府上下官員將他迎入府城, 一行直接進了周王府。 盧巡撫見禮之後, 便拱手請示:“輔國公李、成國公周等率軍自大同出關,直插草原。因秋日正是草肥馬壯之際, 達虜亦常有進犯之舉, 彼乘馬縱橫邊牆之外, 極易察探到我大軍徵發痕跡。故軍中常欲斂跡行動, 若生火炊食則有炊煙,易露行蹤, 請殿下安排各地供糧官員備下可供大軍潛行時食用的熟糧。” 他是負着聖命而來, 不光巡撫陝西軍民二政, 也要幫着周王擔下供應軍中糧食之責。 也是因漢中富庶、糧產豐足, 擔得起這重任, 若換了陝北諸府,便是給他們個宋時也亦不出漢中這些沃土和繁華水道。 周王輕輕應下。 西北軍中常供煎餅、炒麪、炒米、石子饃一類乾糧,再加些醃菜、肉乾、風雞、魚鯗, 便足供大軍食用。只是領兵的勳戚所用總要更精緻些,更別提還有他二弟齊王這位皇子在—— 周王數年不在京,憶起齊王,還是個天真散漫的小少年模樣,意氣風發地跨馬挾弓,頗有其母的將門風采。 他還曾羨慕過二弟那份瀟灑之態,而今他自己踏遍九邊,久駐外省,少年時那點嚮往之意早散盡了,倒是十分欣慰弟弟能有機會踏出邊牆。那道長牆雖然擋住了草原上虜寇侵襲,卻也擋住了朝廷大軍與百姓出關之路,將一片水草豐美的佳地劃給了虜寇。 若還能收回來,若還能收回來…… 周王念着那裏能建多少馬場,養軍馬、放牧牛羊……想着想着,不覺就想到一頭牛能犁多少畝地,牛皮可做機器上的傳送帶,綿羊一年可剃幾斤羊毛,紡作多少毛線,又能產多少羊肉和羔羊…… 他雖然主管軍事,但在漢中府衙對面住久了,看多了舅兄他們研究百姓生計,也帶得他極熟悉民政上這些事了。 周王意識到自己走神,驀地揚首,收回心思,點頭說道:“本王這便修書致山、陝兩地府州,令各地準備糧秣。至於出關後可用的、不需加熱的喫食,本地倒是多產魚、肉罐頭,籌糧時也可以此代替乾肉之類。” 罐頭不如干肉輕便、容易運送,可喫着更軟和,易下嚥,不須多飲水。出關後更缺少蔬菜,帶些醃菜罐頭對將官軍士都有好處。 ——肉也能做罐頭了?不怕壞了麼? 盧大人很是詫異地問了一句,周王含笑不答,回頭吩咐內侍:“中午把咱們府上的罐頭取來熱一熱,請盧巡撫品嚐——宋先生與府中諸官也在本王府中用膳罷。”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