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當名士 第155節

作者:未知
桓大人自然不肯拂他的好意,當即下馬,接過農官從土牛口中取出的盒子,在開關上輕輕按了一下。 霎時間豔麗明媚的燈光亮起,照得這土牛身上光彩盈盈。雖然這時代沒有惰性氣體,但憑着染色玻璃燈罩,照出的燈光一樣異色斑斕,看得人挪不開眼。 若將牛身上燈珠看遍,便能認出在它左右肋上有用深淺不同的紅燈炮結成的“山河永固”“揚我天威”兩排大字。 這不只是立春典儀,更是邊關大勝的慶典! 桓凌眼前一片彩光閃爍,滿城文武、戲班、百藝人,圍在一旁等着走春的士女老幼們的眼也隨着這光彩一霎時亮了起來。宋知府從自家溫室裏帶得一束初綻的紅月季,教他插在土地牛口中,遮住剛放回去的電池盒子。 豔紅的花瓣與牛身上綴的燈珠交輝映彩,便將漢中府城扯入了新春。 他不覺拊掌稱了聲“好”,剛要叫“時官兒”,又生生嚥了回去,含笑誇道:“是宋大人安排得妥帖。” 宋知府可愛聽他當着人誇自己了,不過當着這麼多人的面還要假意謙虛兩句,請桓大人上馬,帶領本地文武官員往府衙去—— 這一趟喚作走春,他們這些做官的在最前頭走,伎樂百戲在後走且遊且唱演,那頭披滿燈光的土牛也被人擡着,在隊列最後巡遊。 立春也是難得的節日,闔城士農工商、男女老幼都要出來走春、賞戲樂。若走到哪個書香世家門外,家裏有讀書子弟的,還要出來作詩唱和,以爲“鬧春”。 以宋大人的身份,已經不必作詩了,只笑吟吟地在旁聽着,作個評委。僉憲大人倒是個放得下身段與民同樂的人,與諸生唱和了幾首,挑的盡是讚頌這場大勝、誇耀軍士忠勇的詩詞。 這羣書生裏就有《漢中經濟報》的供稿人,都私下裏將詩句記得牢牢的,只等明日付梓。 走春的隊伍直繞城一圈,才終於回到府治。唱立春戲的優倡在府門外散去,那頭春牛卻被擡到堂前,備着明日到轉天鞭碎了改塑神像,其餘的分與百姓塗牆辟惡。 遊春的百姓們漸漸散去,衆官員卻沒散,府衙早已備下應節的春餅、柏酒,開了一副筵席。因經濟園裏有大棚,日常種着四季菜蔬,除傳統的白菜、白蘿蔔,瓜茄葉菜一應俱全。菜蔬之外又切了醃肉、火腿、炒的京醬肉絲,甚至還烤了幾隻吊爐烤鴨…… 喫的時候每樣只夾一點,裹在薄薄的春餅裏,肉香被清口的蔬菜調和,更顯鮮甜美味。 雖是在僉憲眼皮子底下,不能大喫大喝,動輒三十二道大菜成席,喫着卻也豐盛適口。 就連最能喫的幾位鎮撫、千戶也喫得滿足,待到衆人紛紛告辭時,新上任的漢中衛鎮撫張大人卻不捨得走,要留下來與宋時商議徵兵之事—— 他前頭的周鎮撫昔日因進京獻“飛雷炮”之事受了提拔,跟着楊監軍一道出關去了,走時也帶了兩營自己的心腹士兵。他新調來漢中不久,營中無人,須得徵兵,因要徵的是漢中良家子弟,此事還要與本府商議一二。 宋知府自然是要支持朝廷軍事,便道:“張大人只管立旗招兵,下官不敢阻攔。不過我漢中百姓富庶,又容易尋到工作養家餬口,願參軍的都是有報國之志的,還望將軍好生相待。” 這是自然。 原先是朝廷給的糧餉不足,上頭要好處、中飽私囊的又多,做軍官的不得以纔要佔軍士口糧。如今正是朝廷用兵的時節,西北糧草供應充足,他又守着漢中這樣出祥瑞的地方,每年只靠軍屯就能輕鬆多收數千上萬兩銀,足夠他養足兵額,隔兩日便出操一回的。 士兵就是要靠多操訓,上了場纔敢戰。 宋時當年殿試時也是敢抄太祖十六四訓的,如今和同僚論徵兵,更直接拿着後世經驗道:“選人時就選精壯靈活的,還要選習慣聽話的、知進退、懂配合的。那些脾氣暴的或許上戰場後敢戰、不怯陣,不過士兵還是聽命爲要。” 張鎮撫簡直與他情投意合,握着拳重重敲在掌心,嘆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我也是到了漢中,聽了許多宋大人的高見,見了許多漢中的氣象,才知道什麼樣的兵是好兵!” 他喜得伸手要去抓宋時的手,卻聽一聲輕咳在耳邊響起,這才意識到宋時跟他不一樣—— 他是個不好男色的好漢,宋知府跟桓僉事卻是一對兒公鴛鴦。 聖上賜婚,還有個皇長子當妹夫的。 瞧瞧他這腦子!險些就握了人家媳婦的手,難怪桓大人不樂意了! 張鎮撫連忙撤回手,撣了撣自己的衣襬,乾笑了一聲:“兩位大人寬座,我軍中還有許多事,先行告退了!” 桓僉憲回了他一個溫良的笑容,拱手道:“張鎮撫慢行。” 宋知府雖然不給他握手,作揖倒作得利索,只說不敢耽誤軍務,起身送他出門。回來見桓僉憲還在花廳等他,沒回王府,便上前跟他說:“張大人方纔只怕是叫咱們嚇跑了。” 北方南風不如閩南之盛,也不像蘇州似的什麼都說成名士風流,張鎮撫只怕是個直男。之前他是隻顧着談工作沒意識到,叫桓凌咳了一下,想起他們倆的關係,就直接嚇跑了。 桓凌卻只輕笑了一下:“哪有看見個斷袖就嚇跑的?張鎮撫是軍人,膽子大得很,定是爲急着徵兵的事才走的。” 宋時待信不信,自己代入地想了一下…… 代入不進去。 他彷彿也當過很多年鋼鐵直男,怎麼這纔跟桓凌搞了幾年對象,結了個婚,就想不起自己當年的心態了? 這是直性的淪喪還是……他當年真的曾經鋼鐵過嗎? 宋時伸手摸了桓凌的臉蛋一把,想確定一下自己的節操還在不在。結果摸上去時竟只覺着他皮膚滑膩,還想多摸兩下,再多摸點地方,完全想不起從前碰他時是什麼感受了。 他以前碰小師兄時,曾經抗拒過嗎? 他有些煩惱地嘆了一聲,手繞到桓凌腦後,低聲道:“你配合配合,我做個試驗。” 這個試驗做出了什麼成果暫不提,他對直男品性的糾結卻是轉天就終止了。 轉天他鞭碎了土牛,叫衙役們取大塊的塑小芒神、土牛,散碎泥土分與百姓,然後親自帶着塑好的神像去周王府送春。除了周王和桓凌外,張鎮撫品階也高他四階,是正三品武官,若叫別人送去未免不夠敬重這位大人,他便拿漆匣裝了,親自送往衛城。 出城路上,他竟見着了許多工坊門外掛着徵兵啓示,公然從工廠裏徵兵! 那徵兵的旗下,士兵們敲鑼打鼓,讚頌關外大勝的功績,高唱《岳飛傳》中保家衛國的曲子,更大力宣揚他們漢中衛是製出“飛雷炮”、滿營高手都被鎮撫帶去邊關,立下無數戰功的名營。 如今百姓保家衛國之心正勝,他們這一唱,果然圍得裏三層外三層,不知多少人願意進軍營。而那些士兵竟還挑剔起來,喊着:“給宋大人種過試驗田的優先!做過工人的優先,礦工、燒窯工優先,在宋大人工廠裏做過的最優先——” 不光挑職業,也挑體能。 過了第一關的人還要在工廠前廣場上踢一場球,試他的腳力好不好、手眼身法如何、上戰場能否聽話、合作……準備得這麼齊整,可見早就看上這些工人,只差沒跟他打過招呼不好直接徵人而已。 他小看張大人了。 他師兄還是他師兄,比他了解古人。張大人果然不是被南風嚇跑的,而是早看出了他們工人的先進性,怕晚走一步就晚一步才能搶上他們漢中府的人力資源! 第251章 十五世紀什麼最珍貴? 當然是人才! 張鎮撫這麼跟他搶人,宋時又不能說反悔了不給他搶, 只得再往報紙上打廣告, 叫人印傳單往內地府州招工。也不一定要熟手, 反正被招走的主要集中在礦山、燒造、紡織一類的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少有高精尖技術性人才, 招進來就能邊培訓邊上崗了。 幸好那些化工、電力行業的尖端人才倒是很少有報名從軍的。 他們漢中經濟園已經算是國家扶持的府級重點項目,技工的待遇極其優厚:不僅包喫住、工資高,還有在崗培訓——就在漢中工業園, 半脫產式進修。 如今他們學院聲名漸高, 不光校長有名, 有治新天理、化學的研究生,前幾月外派勞務的專科生也憑着才學本事, 在外頭撐起了學校的聲譽。因此這些在崗培訓過的工人也能沾沾文名, 出去也被稱一聲“處士”、“山人”, 頗受尊重。 肯拋下這些去從軍的, 多半是達虜舊有國仇家恨,立志報國的義士。 宋大人雖然心疼人才流失, 但保家衛國也是府裏一直宣傳的大計, 難得出了這些義士, 正可當作投筆從戎的典範宣傳。什麼採訪、報道都趕緊安排上, 男作者不夠就去請女作者, 原先用過的女作者不方便就臨時請女學生…… 帶着畫匠,不必個個兒畫回細緻的肖像,也得畫個有神韻的“脫產從戎”合影圖! 這一期的漢中經濟報又加招聘廣告、又加徵兵啓示, 多添了四版內容,還是六文錢一份。底下州縣、鄰府鄰省,乃至遠處來進貨的書販子度着這回的報紙划算,都多進了幾十百份。 朝廷遠征大勝,周王殿下親筆題詞慶賀;賢士百姓爭相投軍報國,漢中知府宋時主持立春慶典並發表重要講話;僉都御史桓凌蒞臨會議並表示支持…… 這些消息便隨着薄竹紙油印的報紙傳遍各地。 這漢中經濟報不光便宜,報上還有專欄,每天都刊些名家詩文、史書故事、小說話本、農事要訣、天氣記錄、科舉點撥……全面滿足男女老幼各色讀者的需求。 哪怕是遲幾天的報,也有不少人願意買來看。 尤其延綏、榆林一帶,是前陝西巡撫楊大人理邊事、設工廠煉石油的地方。因楊巡撫好看報,這兩處地方雖偏僻,報紙倒一直賣得不差。如今楊巡撫雖不再擔任陝西巡撫,地方上看報的習慣卻留下來了,書店裏別的或許有缺,但漢中經濟報一定是期期俱全。 楊巡撫在日,哪天有漢中經濟報運來,都要叫人買一摞回去慢慢看。 如今楊巡撫離了他們榆林,到關外做監軍,還平了虜寇,再不能叫人來買報紙,可他的大名卻還在報上日日刊登。巡撫衙門外那間書店掌櫃也還習慣地替他留上一份報紙——哪怕楊巡撫家人以後不再來買報,他也要留着,待將來年紀大了還可以告訴兒孫,他曾經賣過報紙給陝西巡撫、平虜名臣楊大人。 這報紙上還有周王殿下誇讚楊巡撫知兵善戰的報道,他也叫人在門口高聲讀了幾遍。 誇他們楊巡撫的,他們這些治下百姓也與有榮焉。 門口唸報的聲音猶未歇,一道着鮮明大紅胖襖、白色氈帽,士卒打扮的身影便踏入店中。外頭聽報紙的人多,店裏買的人卻不多,叫他這麼一闖頓時衝開,將那士兵的模樣露在掌櫃面前。 那掌櫃正與他朝相,一眼認了出來:“這位大哥莫不是楊大人身邊的……” 那親兵朝他點了點頭,十分溫和地一笑:“不想咱們王師凱旋的消息傳得這樣快,漢中府的報紙上都報了這消息了。” 他來得正好,這份報紙報的正是他們的大勝,那就都給他包上!除給了給他們侍郎大人的,再在兄弟們中間分一分,讓大家都看着高興高興。若還有他們大人出關以後的舊報紙也都要了,大人想補看前頭的要聞。 掌櫃聽着這士兵是楊大人的人,又是從關外打了勝仗來的,自是滿心欽敬,連忙安排夥計倒茶、上茶點,自己回去收拾報紙。 不光人家要的這份,凡書齋裏有的都儘量多包了幾份。更早的店裏沒有,他便將自己收着打算傳家的那套也都取了來,親手遞與那軍士:“既是大人要看,定是看的出國家大事。這是小的自家珍藏的,便請老哥都拿去吧!” 他受漢中那些文人義士的愛國情懷感召,連錢都不想要,那親軍卻是楊大人調教出來的,不肯白拿百姓的東西,終究還是給了銀子。 回到大軍臨時駐紮的涼城後,還把這件事原原本本告訴了楊大人。 大人如此受百姓愛戴,說是爲大人買報,那商人竟也不要銀子,還拿了自己藏的報紙出來,可見他們大人這些年撫民理政的功績之厚,在百姓中的聲望之高。 楊大人聽了也自歡喜,謙虛道:“那是百姓高義,你不見漢中的百姓還爭着投軍報國麼?” 報紙上畫着百姓爭相投軍的大幅圖畫,後頭還有幾篇本地處士投筆從戎的“專人採訪”,是本地女名士寫的稿子,文風比男子更爲細膩生動,字字傳情,看得人老眼痠楚。 他們在外斬頭瀝血、爲國廝殺,能換得朝廷旌揚獎賞,百姓全力支持,也不負這身熱血了! 楊榮將這一期報紙細細看了幾遍,小心折好,收到自己的書篋裏,又從親兵那裏要了幾份新的,分與齊王和幾位將軍、副將共賞。連他從漢中帶出來的周鎮撫,他也挑出了專報漢中徵兵的那一版,讓他看看他離開後,漢中衛在後來的鎮撫和當地百姓心中成了什麼樣的精銳之師。 周鎮撫也和楊大人一般眼熱鼻酸,又不好意思在上官面前露醜,便告辭回去,躲在帳子裏細看。 楊大人還給成國公他們分了報紙,這幾位將軍與漢中原無淵源,心態自然不同,看着那些彰王師功勳的文章只覺得歡喜。他們大勝歸來,尚未得朝廷表彰,便先看見周王誇獎,又得百姓真心愛戴,真是前所未有的痛快,各拿着一沓報紙就不撒手。 唯獨齊王看着頭條上大大的“周王”二字,心裏有些五味雜陳。 這篇文章裏誇他誇得還挺賣力,說他自小有俠義胸襟、平虜安國之志,苦讀兵書、勤練武藝。又說他愛兵如子、虛懷若谷,肯聽名將指揮,不以皇子身份驕人。 ——就連這場大勝裏也有他幾分功績。 也不知是他皇兄的心聲,還是有幕僚打稿,叫人照着寫的…… 齊王自知這場征戰他被護得嚴嚴實實,是真不曾親手取過一個人頭,立過半分戰功。除了輔國公他們預判敵軍走向,埋設飛雷炮時許他觀看,只要敵人一進視野,便都把他擋在人牆後,拿着望遠鏡都看不清敵軍的模樣。 大皇兄怎會這麼講,他那些幕僚、屬官、妻舅們怎麼也不攔他,就讓他寫了? 他們難道都沒想過,他是個成年皇子,外祖家又操掌軍事,他自己也立了戰功,以後就會是大皇兄奪嫡的威脅嗎! 這是覺得他不敢爭還是不能爭! 齊王想起自己這些年爲在聖前立功爭寵付出的心血,再看這整版光風霽月、兄弟情深的頭條文章,額角一陣陣發脹。恨不能直奔漢中,當面質問周王——他認認真真地奪嫡,做兄長的豈能這麼不上心! 齊王心頭五味雜陳,甚至有點委屈。 好在當今天子是位明君,對兒子也不偏頗,不久便派禮部使者加急趕到邊關,封賞次子與諸公侯將士。 當先封的便是齊王,不單加俸、賜寶,更加了封號:“加皇二子齊王爲大將軍王,隨軍參贊軍務。” 望齊王受封后仍保持如今的謙沖勇毅之德,爲朝廷爭勝,爲聖上解憂。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