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一章外援(二) 作者:黄梁生 ·正文 杨廷和是当今大儒,在文坛和学界的地位,未必就比他在朝廷裡的地位低多少。很多名士才子,都希望列入他的门墙,向他学习经学,很多时候,他說一句话,一些学子就会立刻响应,作为他的臂助出力。 心学影响虽然很大,但是跟传统的理学相比,很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心学的门人,也在寻找着一切机会,希望让心学可以打一场翻身仗,让心学的地位和政治影响力得到提高。 嘉靖当初重用徐阶,也是想着利用新兴的心学,把部分成员拉到自己一边,借助心学的学术制约理学,以心学子弟为心腹,靠他们填充朝廷。但是心学的学术理论并不适合他的需求,再加上徐阶弹劾杨承祖的事,最终导致了两下的合作告吹,徐阶被贬谪。 可朝中的心学子弟并非只有徐阶一人,方献夫是王守仁的亲传弟子,同样是心学中重要成员,论起辈分,比起徐阶還要高一辈。 他或者是出于发扬心学的目的,又或者是单纯的与霍韬见解相同,总之他這次旗帜鲜明的站出来,請嘉靖尊奉兴献帝为皇考,以孝宗为皇伯考。之后再按照帝王陵墓的标准,重修献陵,修缮王府。 按照眼下的时局和舆论,這种言论就可以看成是典型的佞幸,属于为了讨好皇帝可以放弃节操,不知道要被多少人指点。方献夫這次,算是走的比霍韬更远,如果他真的是把這当成一次前程的赌博,那只能說,他一次就押上了自己全部的筹码。 “大哥,方献夫這個人,官职权柄都很一般,但他是王守仁的弟子,這次上本到底是他的意思還是王守仁的意思?会不会是那些信奉心学的,這次准备投机,要为朕出力?” “陛下,這种可能虽然有,但是并不太大,也不必把希望寄托在這上。根据臣這裡得到的情报,王守仁一直以来,都在广西那裡抚夷,最近一段時間,他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上本,建议朝廷不要改土归流。至于和他京中弟子之间,并沒有什么往来。方献夫虽然是心学子弟,但是心学這個学派不是江湖组织,约束力很差,所以他读過心学,向王守仁学過什么,都不能代表什么东西。就拿王守仁自己来說,他的态度,实际也是說不好的。說不定,在這件事裡,他可能站在杨廷和一边。” 嘉靖现在還是想要扩充自己的力量,让自己的盟友多一些,与群臣的抗争中底气就能更充足。但是杨承祖希望通過這次礼议之争,让厂卫的力量达到顶点,自然不希望有不相干者入场分功,更何况王学的思想,与他将来要推广的帝王思想,也完全不在一個轨道上。 信奉心外无理的心学,并不尊奉皇权,或者說,心学更偏于一個哲学方向,在他们的思想领域,帝王并沒有什么值得尊敬之处。杨承祖的歷史知识平庸,但是穿越之前,剧团曾试图编排一出新编歷史剧张居正,裡面作为反派人物登场的何心隐,就是心学弟子。他可是推广過无君无父非弑君弑父這样的理念,在江南讲学,宣传蔑视天子权威之类的观点。有了這個印象在,他更不可能让心学通過礼议之争,走上朝堂成为显学。 他随后又道:“陛下,现在的局势,就是一個字,乱。我們可以尽快将大礼辨做好,配合這几份奏折,一起发放下去,交群臣议。如果议成之后,就可以尊奉先主为皇考,将孝宗改为皇伯考,慈庆宫裡那位,可以改称皇伯母,然后赶到其他宫裡去住了。” “大哥是准备跟他们现在就摊牌了?” “臣确实有此想法,如果再拖延一阵,就离秋天越来越近了,一入了秋,大臣们会拿出防秋的事出来說话,到那個时候,我們要顾全大局,他们未必需要,這個江山是您的,不是他们的。到那個时候,为了保证运转,做事反倒要被他们捆住手脚。所以事不宜迟,還不如现在就开始议,等到秋天,我們的人也都放到了位子上,不会影响太大的。至于抄录的事,就交给翰林院去做,杨慎就在翰林院裡,既然杨廷和早晚都要知道這個消息,就不如让他儿子给他报信。” 嘉靖也明白,這是杨承祖建议公开下战书,向杨廷和发起挑战。整起冲突中,杨廷和還藏在幕后,但是根据厂卫那边反饋来的情报,所有反对自己建议的大臣,都奉杨廷和为盟主。這些天裡,杨家宾客往来不断,全都是反对重修帝陵之人。再想到朝议那天,杨廷和一言不发,那些大臣就纷纷上前与自己打对台的情景,嘉靖咬咬牙“就依大哥之见,朕這就让黄伴将奏折拿到翰林院,让他们去誊抄。” 由于家裡最近宾客太多,杨慎回到家裡也要应酬這些人,并不能与妻子待在一处,這种迎来送往的接待,也让他觉得很沒意思,索性就在翰林院沒有早退。 作为国朝第一清贵阶层,翰林们的工作相当清闲,主要就是抄抄写写,再不然就是给天子做侍读,侍讲,值经筵等等。像杨慎這种大才子,抄写的活也轮不到他做,侍读类的事,嘉靖又不大喜歡找他,在翰林院裡,他就属于闲人,四下走走,与人谈谈文章或是诗文,一天過的很是惬意。 朝廷裡的局势已经明明白白,彼此的矛盾摊在桌上,這种矛盾不可调和,大家都有自己不能退让的理由。朝廷裡的气氛,已经变的越发凝重,除非是那些敏感度低到一定程度的蠢人,大多数人都已经明白,现在争的根本不是皇陵该不该重修,也不是王府有沒有必要再扩。甚至于承天府是否改成国都,都沒那么重要,现在真正重要的只有一條,天子到底继承谁的血统,再說深一点,這個国家到底是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還是天子乾纲独断,一切就看這一朝。 翰林们在這种时候,基本都放弃了工作,读书人本来就崇尚清谈,身为翰林储相,這时就更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柯亭裡,十几個宽袍大袖,气度雍容的翰林围坐一处,品茗谈心,個個壮怀激烈,满腔热血。杨慎身为大明第一才子,在這個圈子裡,就是最受欢迎的那一部分,大家围着他,听着他的见解。 就在杨慎侃侃而谈,說的正起劲时,他的妹夫金承勋忽然从外面挤进来,将几份奏折放在众人面前。片刻之后,柯亭内一片哗然,群情汹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