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條件交换
看到胤禵写的這三條,高无庸替对方捏了把汗。
這第一條,是长期允许海外的粮食,走海路直接运抵天津卫。在這個前提下,可以同时维持现在的漕运不变。至于哪條线路为主,可以暂不做争论。
第二條,是为保障通州物资顺利转移入京,由朝廷出面提议增修通州入京的专用道路,具体方案可以采用木轨。鉴于朝廷当前预算不足,可以由四大恒出资修建,并进行运营。
第三條,放开城外的人口限制,允许部分流民定居下来。并责成步军统领衙门和顺天府,加强巡逻和管理,标准向外城看齐。
以上三点,均应对方首先提议,并担保在朝廷众臣之中,保持绝对多数意见一致。
其实对于以上三條,胤禵的心中還是有点把握的。
对于大臣们而言,最难接受的是第一條。而对于康熙而言,最难接受的是第三條。
漕运自永乐迁都之后,就是最重要的南北经济大动脉。
几百年過去了,连接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两大经济重心的交通方式,一直是最重要的建设项目。
漕运随着北方需求的不断增加,规模也发展的越来越大,也养肥了运河两岸的各级官府衙门。
现在的情况還沒有到最糟糕的水平,再拖個百年之后。积重难返,每年花在漕运运输上的费用,将会高达一千万两白银。
到时百姓生活,将会苦不堪言。反对废漕改海的既得利益集团,也会比现在壮大很多。
经济的問題,从来都是累积的结果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胤禵再一次嘱咐道:“這上面的三條是有着严格顺序的,单价每增加一两银子就必须执行一條。”
“先小人后君子,要事先聲明银子肯定会划拨,但是要在事成之后,分期给付。”
仔细记下十四爷的吩咐,高无庸已经开始为对方默哀。
胤禵交代完毕之后,随手吩咐高无庸下去办事。
然后接着把董玉山叫进来,道:“這次急下江南办粮,辛苦你了。”
董玉山忙起身,恭敬道:“都是属下应当做的,十四爷提前安排赵福善和一众侍卫一同南下,着实解决了不少麻烦。”
胤禵挥了挥手,沒有把這些奉承话放在心上,道:“這次交易的总额,折合白银在一千二百万两左右。”
“小部分在這边的银库裡,還有一大部分都在爷的宅子裡,回头你安排处置一下。”
“還有银票密押的事情,你要抓点紧,最近就要用上了。”
董玉山面带欣喜,拱手道:“回十四爷的话,属下這次南下,安排族人去查探了一下,江南纸业和印刷制版等相关作坊。”
“无意间发现了一种,被称之为夹印的工艺,在造纸過程中,可以形成不同的纹理图案。”
胤禵一听,這特么的不就是早期的水印工艺嗎。
干嘛吩咐道:“把這造纸工坊收购下来,然后把重要的工匠连同家人,一起迁移過来。”
沉吟了一下,继续道:“你在外城先安排几套在一起的宅院,提供给他们居住。”
“安排好护卫以及其他人手,务必保证安全和生活便利。”董玉山赶忙答应,道:“十四爷放心,属下已经把作坊收购了。现在人就在属下浙江家中,稍后就送信安排人手,把人送来。”
胤禵点点头称赞道:“這件事情你处理的不错,以后也要保持這种,当机立断的做事风格。”
“爷不是那种沒有雅量的人,只要是诚心办差,就算是出了問題,爷也不会怪罪。”
董玉山面带喜色,也在心中感慨,自己還是很幸运,遇到了一個伯乐。
然后,躬身請示道:“十四爷,咱们从占城暹罗往天津卫运粮,還要持续多久?”
胤禵挥手示意董玉山坐下,然后說道:“這個要一直继续,并且不仅是从這两個地方,還要从吕宋等地运粮。”
“你们需要多和西洋来的商船多交流,争取多去几個地方。”
“现在咱们能运输的只有粮食,多看看,說不定還有其他东西。”
董玉山听到此话,有点面露难色,但也一时之间不太好开口。
见此情状,胤禵主动說道:“有什么問題就直接提出来,不要忍着去凑合。”
稍微有点尴尬,董玉山蹙眉道:“回十四爷的话,属下倒是十分愿意這样安排。只是這裡面有两個因素限制。”
“其一是现在的海船,技术水平還不行,无法抵御海上的大风大浪。现在尽量是控制在近海运输,還是偶有倾覆。”
“属下担心,這些海船不足以支撑到更远的地方航行。”
见胤禵面带赞同之色,不断点头。
董玉山继续道:“這其二是贸易利润的問題。去到未知的地域,有很大的风险。倘若持续不能盈利,属下担心会给十四爷带来麻烦。”
见董玉山面带拘谨之色,胤禵安慰道:“放心吧,這点爷早有打算。总结起来不過就是银子和造船两件事,都不是什么問題。”
“你只需要办好爷交代给你的差事,有什么問題及时反饋就好,其他的不用你担心。”
胤禵心裡有数,造船基本上不是太大的問題。
根据记载,宋神宗时期就已经造出了六千料的海船,排水量达到一千吨以上。
与之相比较起来,现在出海的三四千料的船不過是個弟弟。
当然据传言,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满载排水量达到了三万多吨的水平,這個還有待考证。
对于技术积累,从来沒有什么捷径。
研发和借鉴,需要不断重复进行。以华夏先民的智慧,這都不是事儿。
至于银子,這玩意儿就更不担心了。
心中有打算,說话自然更有底气。
胤禵感慨道:“北方多灾,受气候影响严重。从明朝中后期,基本上经济已经崩溃。”
“你现在做的,就是在给很多普通民众多谋一條生路。”
“许多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次的外粮外运,只是一次尝试。”
“但绝不是最后一次。”
說完也不管董玉山满脸的疑惑,胤禵陷入了沉思。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