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臆想中的游擊戰
四月十五日,耿馬鎮,鎮郊軍營。
“清點物資!”
木定國解下大背囊,示意下屬跟着再做一次出發前的攜行具檢查。
“槍口用膠布裹起來...”
“檢查應急包是否齊全。”
木定國耐心打開包裹,一一拿出物件,整齊擺放在腳下:3包濃縮肉湯塊,一瓶鹽片、一瓶淨水片...
這已經是第三次檢查,二十四名戰士依舊沉住氣,跟着隊長同步整理隨行物資。
擺放一地的物資再次復原,木定國背起50斤的行囊,嚴肅的說:“出發!”
特遣隊走出軍營,在PLA邊防戰士的注視下,沿南汀河南下,越過中緬邊界後,進入緬北雨林。
穿梭在雨林中,高溫溼熱拷打着戰士的意志,但沒有一個人吭聲,輪換的當開路先鋒,用砍刀開闢道路。
每時每刻,雨林植被都在瘋長,一個星期不走人,蔓藤就將路“吞噬”。
每前進一步,戰士都必須蹚出一條新路。
當天下午,特遣隊越過薩爾溫江,將滾弄甩在東邊。
3天后,這支精銳部隊到達預定活動區域。
望着山腳下的臘戌-滾弄公路,木定國堅毅地說:“同志們,事隔一年,我們又回來了!”
戰士們緊了緊嘴角,在心中歡呼。
公路旁巨石的彈痕依舊清晰,正是去年4045營雨夜突圍,清晨伏擊88師運輸車隊的地方。
在場的26人,全都經歷了公路伏擊戰。也因如此,他們才擔負起如此艱鉅的任務。
緬懷過後,特遣隊再次消失在雨林中。
隔着萊別大山,一百公里外的木姐旅部,收到特遣隊到位的電報。
張揚擔憂的說:“但願順利吧!”
總結起來,特遣隊的任務很簡短,回到4045營曾經活躍的地域,潛伏下去,建立密營、叢林小道,爲開闢游擊區打基礎。
難得回旅部一次的李寒,更不放心深入敵後的部下,低聲罵道:
“那個龜孫,又提游擊戰!”
自九旅有了絲“成大事”的跡象後,不停的有人支招,讓張揚學太祖的游擊戰。
這種人和舊時代的狗頭軍師一樣,拿着三十六計就想當國師,妄圖嘴炮巧奪貪天之功。
這種人臉皮非常厚,喜歡以老大哥的身份,居高臨下指點,似乎你不用土共的戰爭法寶,就是不識擡舉。
九旅上下早就對這種人不耐煩了,可和內地連通,就避不開空口袖談的人。
衙門裏的人,越是閒的就越喜歡高談闊論,而且有點權位,跟蒼蠅一樣,總能找到機會嗡嗡叫。
九旅全體指戰員就想反問一句:游擊戰這麼好用,照搬土共革命經驗的緬共怎麼不成功?
六十年代,國際共運高潮,緬共獲得一切華夏給的支援,打了近十年游擊戰,成果呢?
一路從游擊戰打到正面戰,在緬北拼殺十數年的老戰士,對游擊戰最有見解,因爲全是用鮮血換來的教訓。
建立根據地後,大家無數次檢討失敗教訓,凝聚共識,才擺脫教條主義,堅信不能什麼都學土共,要實事求是,走屬於自己的革命道路。
游擊戰不是核彈,一用就毀天滅地,革命立馬成功。
根據地被萊別山脈夾在瑞麗江邊,四周全是高山,僅有幾條道路通往南部。
緬北地圖上,萊別山屬於橫斷山脈的餘脈,處於撣邦高原北部,與內地的雲貴高原遙遙相望。
根據地往南去,100公里內全是茫茫大山,一山比一山高,雨林連綿不絕,到處是原始森林。
人類有效活動區域,還沒雨林的面積大。
高山、高原、雨林環境,促使人類活動侷限在河谷地帶,山民在河間平原(壩子)謀生。
一個個村落,沿河流、公路分佈,猶如玉帶般分佈在雨林裏,和平原地區的阡陌縱橫完全不一樣。
散落雨林的山民,對外交流只能往河流(公路)上下游兩個方向走,另外兩邊被山脈、雨林隔絕,難以通行。
獨特的人居格局,使得游擊戰的威力大打折扣。
緬軍只需堵住河谷兩邊的出口,斷絕物資運輸,就大大限制河谷游擊隊的活動範圍。
游擊隊可以通過綿長的雨林小道補給,可人挑手抗又能補充多少物資,又如何在雨季時,和擁有大路的敵人拼消耗?
自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來,撣邦戰亂不休,尤其在撣北,戰爭密度更大,幾乎無日不戰。
撣北面積大概6萬平方公里,和寧夏差不多大,人口卻不到百萬,整個撣邦面積近16萬平方公里,人口三百多萬。
人煙稀少,到處是雨林,村落散佈在廣袤的雨林裏,交通卻只有少數幾條林中道路。
如此閉塞的交通,極易被敵人封鎖。
四十年不休的戰鬥,讓人口得不到繁殖,撣北的人口數一直處在百多萬的
如果只看到一半內容的用戶,請跳轉至:(絲路)看剩下內容。
【提示】:如果覺得此文不錯,請推薦給更多小夥伴吧!分享也是一種享受。
喜歡本站的用戶麻煩收藏一下。防丟失網址。百度搜索新絲路文學網就能找到我們。
本章未完,請跳轉至繼續閱讀》》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